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作家成一:著迷于被歷史遺忘的晉商傳奇

2013/7/26 10:46:20 點擊數: 【字體:

作家成一:著迷于被歷史遺忘的晉商傳奇
作家成一
作家成一:著迷于被歷史遺忘的晉商傳奇

    8年前,山西作家成一將《白銀谷》送到老作家馬烽手里時,年過八旬的馬烽調侃說:“寫了大作了?”當時馬烽身體并不太好,但居然把書看完了,他給成一寫信說:本來想翻翻就撂下,沒想到一看就放不下了。《白銀谷》成為老人一生中看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的姜琳回憶起8年前《白銀谷》的出版,一切歷歷在目。厚厚一摞打印稿擺在面前,她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么厚的書,誰來買?誰會看?臨出差的前一天,她隨手抓了一小疊放在包里,準備打發旅途的無聊時光,沒想到,這書稿一看進去,就沒再放下手。也幸好沒放下,才有了后來《白銀谷》的入圍茅盾文學獎,才有了由《白銀谷》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和電影《白銀帝國》這兩部巨資投入、明星聚集的影視作品。

  寫了30多年小說的成一,年紀大了,逐漸悟透一個普通的道理:小說還是要寫給讀者看的。

  “被逼”走上文學之路

  成一青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太谷縣,是百年前晉商的興盛之地,他祖、父輩兩代也曾在那里經商。他讀書的小學、中學,都是由類似“喬家大院”那樣的富商故居改建的,而自己同學里也有不少是晉商大戶曹家、孫家的后裔。他說,那時沒想過要寫小說,但也會在潛意識里想這些在大院里生活的人如果活著將是個什么樣子。

  1968年,成一在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原平的農村接受“再教育”。那時正是“文革”時期,而到1978年他寫出第一篇小說,這十年正是中國農村改革發生歷史性巨變的十年。所以,成一早期的很多小說關注中國農民并不意外。他將自己走上寫作道路總結為是一種“倒逼機制”:大學讀中文系,實在是因為天生“色弱”,考理工科受限制,只好讀文科。大學畢業又趕上“文革”,什么專業也沒有了,只有下農村。熬到改革開放,有可能考研究生了,學業早荒廢,也只好靠底層生活經歷來寫作。這是不得已的選擇,當然也與從小愛看“閑書”有關。

  成一把自己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寫農村題材,山西的農村題材創作比較發達,有好的傳統。他一上手寫農村題材,《頂凌下種》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成為“文革”之后第一位獲全國獎的山西作家。發表于《收獲》雜志的《游戲》是那一時期的代表作。第二個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辭去《黃河》雜志主編,到祁縣掛職縣委副書記。雖然沒有具體分管某項工作,但是這一職務為他搜集晉商史料、文獻等提供了很大便利。1993年,他推出了用反偵破筆法揭示了晉商消亡之謎的《真跡》(上海文藝出版社)。這一時期,文學本身面臨著調整,成一也轉向對知識分子、城市生活的關注,此后又一部《加冕現場》,卻是喜劇中裹著無盡悲涼的苦澀。這兩部成一初涉晉商題材的試水之作以及其他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具有強烈的悲劇性幻滅感的描述,是經歷了十年浩劫的中國歷史最直接的情感反射。第三個階段,以長篇小說《白銀谷》為標志,成一轉向晉商題材寫作,他開始建構一種實在的、可以考察的歷史,并嘗試突出作品的可讀性元素。

  開始寫小說時,他不愿意被朋友知道,就想了個筆名:本名王成業,既然在家中排行老大,那就叫成一。漸漸地,他的筆名捂也捂不住了,因為成一每部作品都擲地有聲,短篇小說《頂凌下種》獲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綠色山崗》獲1980年《北京文學》獎、山西省首屆政府文學獎銀獎,短篇小說《遠天遠地》獲1979年-1984年《新港》文學獎,《人樣兒》獲《汾水》文學獎,《本家主任》獲1981年《山西文學》作品獎。寫小說,終于成為他的生活方式,終生職業。

  走進晉商的世界

  “到了1986年,我產生了轉型的想法,因為覺得寫農村小說也寫不出什么新意,就又把兒時的晉商情結翻出來。”成一說,關于自己的轉型,想法非常簡單,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讀者。成一那時四五十歲,是職業作家,送給親友同學的作品,他們看了之后,都說內容還好,就是“水平高”,看不太懂。“人家也有學中文的,水平也不差。我發現自己的作品,評論家能尋找出很多話題,但是朋友、家人都不看。”年輕的時候,成一寫自己的純文學,就希望寫出“不一樣”的作品,希望在傳統文學中找到新意。上了年紀,慢慢轉變過來,理解了讀者對作家的重要性。

  之所以選中晉商題材,一方面是這一題材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富有傳奇色彩,可以說,晉商的故事本身就如小說般精彩;另一方面,能充分展開故事,人物在事件中沉浮,為作家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還有一點,晉商題材吸引成一的,不在它曾富可敵國,而在它從不曾形諸文字。“1986年的時候,知道晉商的人還很少。由于歷代封建王朝很少過問商業,所以古代官修史料中根本沒有‘商人’這一項。”成一在那段時間里翻遍了太谷、平遙、祁縣的縣志,但所獲寥寥。

  他為搜羅晉商素材,不知翻閱了多少史料,其中獲益的,也不過是有限的幾種。有一本《山西票號資料匯編》,是“文革”前人民銀行的科研項目,所有涉及到票號的現存文獻記載,幾乎都編進去了。這對他了解晉商全貌,幫助較大。還有一本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山西票莊考略》,是燕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陳其田所著,作者曾實地調查過當時殘存的票號,提供了鮮為人知的一些史實。而平遙一家老票號駐北京的掌柜李宏齡,退休后把各碼頭字號和山西總部的來往信件,整理集結成一本名為《同舟共濟》的小冊子,于中華民國初年石印出來,這本書對成一獲益最多:使他對那一時期的生活陡然增加了感性認識。清朝時晉商怎么說話,具體稱謂,怎么運送銀子……成一說,寫小說和搞學術不同,特別難的就是感性認識。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真正了解了那段歷史之后,成一的創作基本上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在近90萬字的《白銀谷》中,成一著力加強了故事性、可看性,《白銀谷》的小說和影視劇最大的看點,一個就是展現了晉商200多年的金融傳奇,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其次,塑造了幾個在以前的小說中沒有出現過的人物。對豪門深藏的善惡恩怨、商家周圍的官場宦海、士林儒業、武林鏢局、西洋教會都有著豐滿鮮活、淋漓盡致的描繪。經濟學家梁小民在《尋找晉商的足跡》一書中說:“作為山西人,應該讓世人知道一個真實的晉商。這些年斷斷續續讀了一些有關晉商的資料和著作,也多次去平遙、祁縣、太谷考察、體驗。但由于俗事繁忙,始終沒有認真研究。山西作家成一先生的小說《白銀谷》激發了我研究晉商的興趣。讀完這本小說后寫的《探求晉商衰敗之謎》(曾發表于《讀書》雜志,后收入《我讀》一書中)成為我實現多年研究晉商夢的起點。”

  寫完《白銀谷》之后,成一覺得對晉商表達差不多了,擔心再寫難有新意。于是休息了一段時間,但又覺得積累的茶商素材扔了可惜,便又開始創作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12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