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煥(1914-1938)1914年生,河南新縣人。1929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鄂豫皖紅軍,先后任指導員、營政委、團政委、師長、師政委等職,于1938年4月18日凌晨壯烈犧牲,年僅24歲。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率部先后參加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為129師在抗戰初期的“三戰三捷”作出了重大貢獻。1938年4月初,日軍調集3萬余人的兵力分9路向晉東南大舉進犯。4月15日,侵占武鄉縣城的日軍3000余人,北犯榆社再次撲空,兵疲意沮,只得折回武鄉,當日黃昏又放棄武鄉,連夜沿濁漳河東撤。葉成煥率第772團等部在左縱隊沿濁漳河北岸山地實施追擊。16日晨,與其他部隊一起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將東撤的日軍大部截住,迅即發起攻擊,至17時,第129師部隊已將被圍困于河谷里的日軍基本殲滅。
這時,有千余敵人從遼縣來支援。劉伯承決定以一部分兵力迷惑牽制敵人,主力立即撤出戰斗。葉成煥接到命令后,一面指揮部隊打掃戰場,裝運勝利品,迅速撤離;一面跑上一個高坡,觀察敵人增援部隊的情況。突然,一顆子彈射中了他的頭部。當戰士們抬著他后撤時,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隊伍,隊伍呢?”18日凌晨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在同一場戰斗中,副團長也英勇負傷,就是后來的一代戰將王近山。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葉成煥,1914年生于河南新縣郭家河鄉吳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30年參加鄂豫皖紅軍,歷任連隊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長、師政治委員等職。在創建川陜蘇區和紅四方面軍長征中,他指揮果斷,身先士卒,率部屢挑重擔,戰功卓著,深受部下的愛戴和上級的稱贊,逐漸成長為一名軍政雙全的優秀指揮員。
1936年9月12日,時任紅31軍第93師政治委員的葉成煥與另外兩名師首長一起,在甘肅通渭縣給駐守界石鋪的紅一方面軍先遣隊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中國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達成協議,把在陜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后改稱第18集團軍,仍沿用八路軍番號)。四方面軍第31軍第92師奉命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第772團,當時23歲的葉成煥由師政委改任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