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趙啟良組織起一個治安巡邏隊,和其他村兩委干部一起分成3組輪流值班。左手拿手電、右手拿鐵棍,趙啟良成了“夜游神”。
村民開始養豬養雞了。如今,趙啟良開著車在村里行駛時,常被鴨子和鵝撲騰著翅膀攔住道路。欣慰的趙啟良說,我至今沒有見過小偷,還真想抓個瞅瞅長啥樣。開著車的趙啟良習慣的揮手動作做不成了,脖子一硬一硬地。
見識過現代文明的趙啟良,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改變村貌。他的觀點是“哪破補哪、快速見效”。看村里孤寡老人多,房屋破爛不堪,生活困難,他捐資30萬元,建了一座養老院;捐資12萬元,建了一所村委會辦公室和計劃生育服務室。
捐資10萬元建沼氣,只是杯水車薪。于是,趙啟良跑市、縣農業局,住在旅館每天像上班一樣,掂茶倒水擦桌子,人家有急事時還給人家當司機,跑回來了30多萬資金。
2006年4月,全村150戶村民用上了干凈的沼氣。
“賠了是我的,賺了是你們的”
河北趙村歷來是每年一季玉米一季麥的傳統種植模式,村民僅能維持溫飽。趙啟良四處取經,對比發現種煙是一項成本低、收益高的項目。
但是河北趙村地勢低洼,旱了沒法澆,澇了沒法排,這是種煙的瓶頸,村民想種卻不敢種。
2005年,趙啟良跑到鄭州請來專家,并捐資5萬元,在規劃的300畝煙田里打了5眼機井,統一鋪設了水泥排水管,建成了兩個全自動控溫的現代化煙炕。
趙啟良的辛苦沒有白費。當年,全村僅煙葉一項就增收60多萬元,800多口人人均增收750元,幾乎相當于2003年全年的人均收入。
種煙改善了村民生活,但這遠不是趙啟良的目標。他把眼光放得更遠,要建設中原地區最大的活牛交易基地。
一頭牛犢本錢2000元左右,村民買不起也不敢買。“別害怕!我出本錢,賠了是我的,賺了是你們的!”為此,趙啟良又捐了10萬元。
村民趙進德說:“上哪兒找這樣的支書,自己掏錢叫俺致富。俺啥風險都不擔,牛養半年,膘一上來,一頭能賺1000多元。啟良動員俺養,俺為啥不養呢。”
2006年10月,趙啟良開始嘗試“零風險”合同養牛模式。他捐資20萬元,作為村里養牛本金和風險抵押基金。沒有本錢或本錢不足的村民,都可以從基金里借取;養牛賠了錢,損失部分也從基金里支取。同時,趙啟良還跟每個養牛戶簽訂合同,再次明確養牛掙了錢是村民的,賠了錢由他承擔。
“零風險”養牛模式,大大激發了村民養牛的積極性,該村10多戶村民自發從漯河買回30多頭架子牛。養牛戶趙和周去年買了5頭架子牛,經過半年的育肥賺了4000多元。如今,全村已有30多家養牛戶,牛存欄已近百頭。
趙啟良坐在桌子前,手里拿著一輛玩具小汽車,“刷啦!刷啦!”地推著玩。他說:“我去縣里、市里問過了,發展養牛業,風險小。村民都有養牛的經驗,銷路也不是問題。我現在還是搞試點,假如試點成功,打算建立一個中原地區最大的活牛交易基地。相關手續眼下正在辦理。 ”
基地建成后,牛可以賣錢,牛糞可以用來種木耳,木耳的腐殖質可以作農作物的肥料,一條理想中的循環發展模式時刻縈繞在趙啟良的腦海里。
“我得讓大家會‘造血’”
當村黨支部書記的3年,從一腔熱血、敢想敢為到科學規劃、理論指導,趙啟良開始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致富路上的種種問題。“開始我盲目地甩錢,有些急于求成。如今我吸取了教訓,積累了經驗。脫貧致富不能光靠我輸血,我得讓大家會‘造血’,讓每戶村民都肯自發地‘造血’,利用村里的有效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趙啟良說。
“幼兒園、文化娛樂中心、敬老院……”趙啟良沒事的時候喜歡拿出自己近來設計的一份河北趙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圖看看。
“人家啟良不拿村里一分錢,自己還墊進去這么多,圖的啥?大伙真應該跟著啟良好好干。”村民趙全領說。
令人欽佩的是,趙啟良在花光了所有積蓄,經歷了10多年的艱辛后,依然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雖然村民貧困的現實離他還很近,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理想已不再遙遠。 (本報記者 徐潔凈 實習生 杜春蕾) 【原標題:趙啟良:不讓村民一輩子受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