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濬-清末河南省唯一狀元
2013/10/16 15:29: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吳其濬(1789—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別號吉蘭,號雩婁農。固始縣城人。其父吳烜系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其濬幼年在京讀書。嘉慶十五年(1810年)在順天府中舉人,捐資內閣中書。嘉慶二十二年中殿試一甲—名,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任廣東鄉試正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任實錄館纂修官。因父、母、伯父陸續病逝,在家守孝8年,以研究植物度日。道光九年(1830年)回到北京,任教習庶吉士,后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國史館協修、南書房行走。十二年任提督湖北學政,十四年升司經局洗馬,十五年擢鴻臚寺卿,授通政使司副使;十六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玉牒館副總裁;十七年任考試御史、閱卷大臣、浙江鄉試正考官,授兵部左侍郎,提督江西學政,調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十九年轉戶部左侍郎,二十年任湖廣總督,授湖南巡撫,此間參與鎮壓崇陽鐘人杰起義。二十三年調浙江巡撫,改云南巡撫,二十四年署云貴總督。倡導采礦和冶煉生產,從事植物研究和礦產調查,與東川知府徐金生合作,編寫繪輯《滇南礦廠圖略》。道光二十五年調福建巡撫,改山西巡撫,兼提督鹽政。后病歸固始,于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47年1月27日)病逝,終年58歲。葬于固始西南八里松(現屬汪棚鄉大皮村石桂生產隊),陵墓稱“狀元公館”。
吳其濬幼年喜愛植物知識,成人以后,“宦跡半天下”,每到一處廣采植物標本,向當地農民請教。在家守孝期間,植桃八百,種柳三千,在城東建植物園“東墅”,實地觀察植物生長情況,考訂其藥性功能。后來每到一地隨時留意草木,著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等巨著,在鬼臼、黨參、豆葉菜等條下寫道:“余于途中,適遇山民擔以入市,花葉高大,遂極圖之。”“余飭入于深山掘得……細察其狀”,可見其留心植物之精細。《植物名實圖考》38卷,共收植物1714種,分為谷類、蔬類、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類、木類,詳述它們的形色、性味、產地、功用等,著重敘述植物的藥用價值,多附有精美的插圖,名稱實物統一。參考材料達800多種,補前人之不足,糾前人之疏誤,提出很多獨到的見解,所記植物涉及19個省、區,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此書傳至日本,學者奉為至寶,供不應求。其著作除上述外尚有《治淮上游論》、《軍政輯要錄》,《奏議存匯》、《念余閣詩鈔》、《滇南紀程集》等。【原標題:吳其濬-清末河南省唯一狀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固始縣人民政府網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