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中興四將”中,另外兩人,張俊謚忠烈,劉光世謚武僖,都說不上是多美的謚號。
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是在其主導的變法遭遇流產后死掉的。
但是,他們都得到了文臣死后的極美之評。
謚的公正,可窺一斑;其命維新,可窺一斑。
一般而言,韓琦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
其實,支持與反對,都是相對的。
韓琦反對新法中的某些看似能夠“富國”,實則與民爭利的條款;抑或說,韓琦反對的,是王安石主導變法。
韓琦認為:王安石高談闊論,盛氣凌人;做學問可以,做政事不行;考慮問題、任用官員他都在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為天下,不是宰相之材。
范仲淹走了,但是富弼、文彥博、韓琦等稍作調整,將“慶歷新政”落了地,國家走向了有宋一代的巔峰;王安石走了,他留下的一群小人打著變法的旗號,卻斷送了北宋王朝的大好江山。
變法不是問題,甚至不需討論。
韓琦留下的詰問是:選擇什么人主導變法?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智質有圣曰獻,聰明睿哲曰獻……
韓琦,身前身后,無愧“忠獻”。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云:“大臣謚之極美者,有二:本勛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有國二百年,謚忠獻者才三人:趙韓王(趙普)、韓魏王(韓琦)、張魏公(張浚,南宋中興名相) 是也;謚文正者,才亦三人:王沂公(王曾,真宗、仁宗朝名相)、范汝南公(范仲淹)、司馬溫公(司馬光)是也。其品可知矣。”
當然,秦檜也曾謚曰忠獻,寧宗時被追奪,改謚謬丑,又謚謬狠……【原標題:“韓琦與晝錦堂”系列之1南水北調,大水“搬”走韓琦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