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三年,韓琦、范仲淹、富弼等在仁宗的支持下,以“吏治”為中心進行改革,大宋迎來“仁宗盛世”
□首席記者 于茂世 文圖
前言
古有孔雀東南飛,今有古墓東南遷。
向東南,韓琦墓整體搬遷了200米左右。
“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安陽段占壓韓琦墓與韓琦家族墓群約有15000平方米,韓琦墓與其他4座韓琦家族墓葬在渠線內,另有4座韓琦家族墓葬在渠線之外。
時在2009年、2010年兩年,渠線內、外,9座墓葬,全都考了古,發了掘。
日前,只是完成了韓琦墓的搬遷復建。
且名之曰:“韓琦陵園”。
《安陽日報》2010年10月26日《韓琦墓復建保護工程昨日開工》報道——
10月25日,韓琦墓搬遷復建保護工程正式開工……預計在12月31日初步完成韓琦墓的復建工程。此后,韓琦陵園的規劃建設將由殷都區分步實施,預計兩年內可完成整個工程。
……在殷都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韓琦墓及韓氏家族墓地搬遷復建工作開始于2009年10月,先后完成了韓琦墓搬遷復建選址、陵園規劃等。規劃韓琦陵園共占地90余畝……
去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水北調干渠占壓范圍內的墓葬和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韓琦及韓氏家族墓地5座。此外,在南水北調干渠外又鉆探發現韓氏家族墓葬4座。韓琦墓地的發掘是近期我國宋代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首先,通過此次發掘確定該處為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及其韓氏家族墓地,墓區內墓葬排列有序,且墓葬數量與史料記載相符;其次,這是第一次對宋代宰相一級高級貴族墓葬的科學考古發掘,特別是韓琦墓地上建筑和照壁基址的發現,對研究宋代宰相一級的高級貴族墓葬形制、陵園制度及其習俗文化提供了科學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韓琦墓位居墓地的主要位置,規模宏大,獨特的磚石結構形制,地宮式的棺室設置,墓道寫意式的壁畫裝飾,是宋代墓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價值。
建設韓琦陵園,逐步把安陽城內的韓魏公祠、晝錦書院及韓琦家族墓地連為一體,形成保護、研究、展示韓琦及韓氏文化的中心,對于深入發掘安陽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安陽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擴大安陽在海內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A
走向“仁宗盛世”
一會兒“韓琦墓”,一會兒“韓琦陵園”。
言及歷史與考古發掘,大體上都是說“韓琦墓”;言及規劃與旅游開發,大體上都是說“韓琦陵園”。
但是,搬遷的“韓琦墓”就是“僭越”而為“韓琦陵園”,也只是個空蕩蕩的穹窿磚石墓室而已。
至于精氣神,已經蕩然不存。
韓琦的精氣神,也許仍然滯留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的河床,也許只能永遠夾在少人問津的典籍里。
韓琦薨于安陽,訃傳京師開封,宋神宗悲慟再三,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為韓琦蓋棺論定——
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甲寅,定策元勛之臣,永興軍節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魏國公,判相州,韓琦薨。訃來京師,朕 (悲傷痛苦)然追慟,若不勝。詔,輟視朝三日,贈尚書令,配享英宗廟庭。七月癸酉,成服(喪禮大殮之后,按照與死者關系的不同,穿戴的喪服)于苑中,哭之慟。又敕入內都知、利州觀察使張茂則往(前往安陽)護喪事。于是,其孤忠彥(韓忠彥,韓琦長子)上公勛德之狀于有司,已而集議,尚書省皆以謂謚公“忠獻”,無以易。
朕念既葬而墓隧之碑未立,嘗考《大雅·烝民》之詩,雖美宣王之德,而實大山甫之功;肇其所生,興其所施,及乎進止威儀、衣服車馬之盛,莫不與民詠歌之,以慰山甫之心,可謂至矣。蓋臣之致功者大,則君之享福也隆,然則可無述?今觀公之大節,所以始,所以終,宜有金石刻之,以著信于后世,而錫訓于子孫。非朕,其誰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