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赤子”張榮鎖
2013/10/29 15:52: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真是奇跡!
8年間,太行深山一個與世隔絕的“極貧部落”竟成了聞名遐邇的“小康群體”;
“四百壯士”在高山野人式地穴蟄居3年,竟在歷史上3個朝代修路未成的萬仞絕壁上筑起了長達10公里的“通天路”;
昔日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聞名晉豫兩省交界地區的“深山亂窩子”,如今成了“文明示范村”。
近年來,黨政軍各級領導紛紛前來參觀,無不稱贊這里的干部群眾“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在中原大地上樹起了又一座艱苦創業的豐碑!”
創造奇跡的帶頭人,就是我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中涌現出來的又一突出典型、以“太行赤子”名播中原的河南省輝縣市上八里鎮回龍村黨支部書記張榮鎖。
“我放著‘百萬富翁’的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圖的是借一個舞臺實現走出大山時的夢想,帶領村民把‘極貧部落’變成‘小康群體’”
1993年秋天,輝縣市村“兩委”換屆。時年37歲,已在外經商13年,以200多萬元資產成為“全鎮首富”的退伍軍人、共產黨員張榮鎖,主動向鎮黨委請纓,要求回到故土回龍村當支書。
當時回龍村的貧窮狀況,在改革開放已10多年的中國農村實屬少見。這個地處豫西北與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崗峰梁隔離成17個自然村。封閉狀態下的回龍村沒成為“世外桃源”,倒成了“極貧部落”。已是20世紀90年代,這里依然是運輸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燈。沒錢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換親”成家。不少人家農閑季節一日只吃一頓飯……
“你有高級轎車坐著,縣城10多間門面房開著,采石廠辦著,一年收入30多萬元,何必回窮深山受罪?”親朋好友勸張榮鎖。
“為圓一個人生夢!”張榮鎖想起1975年的冬天,高中畢業的他走出大山參軍報國。到部隊后,新戰友們都夸自己家鄉好,張榮鎖也向大伙兒描述“家鄉風光”:蜿蜒逶迤的公路環繞山間,滿山遍野的果樹春華秋實,綠樹成蔭的林木簇擁著座座新房……“好個世外桃源!”戰友們羨慕不已。
然而,張榮鎖對家鄉的描述并非現實,只是他久藏心底的夢想。在部隊服役5年并入了黨,退伍后經商、跑運輸、辦企業又豐富了經濟頭腦的他,怎能放棄這個帶領家鄉人實現昔日夢想的機會?
“不怕自家經濟收入上受損失,不為當支書手中有權力,不圖當官借機撈好處。我放著‘百萬富翁’的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圖的是借一個舞臺實現走出大山時的夢想,帶領村民把‘極貧部落’變成‘小康群體’!”
“上任演說”時,張榮鎖向黨員、村民立下誓言,博得陣陣掌聲。
上任伊始,他到山崖上的幾個自然村了解情況。晚上,當他踏進張溝自然村村民董忠勤的家門時,院里、屋里黑洞洞的,只聽隆隆的石磨聲。走近了,才看清老董和兒子正在推磨磨玉米,墻上一盞老油燈的燈頭細若豆粒。到謝蓮英家時,天還不冷,屋門口卻燃著一堆火,只見謝蓮英正和兒媳趁著火光做針線。
“沒有電,真讓鄉親受苦了!”張榮鎖心情沉重,當場許諾:“年底之前一定把電送上山!”
“這么高的山,能送上電?送天上的閃電吧?”村民將信將疑。
是的,往山上送電談何容易!回龍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線距離5公里。要把幾十根每根500多公斤的水泥電桿,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爺頂,其間要穿過幾道溝,翻過幾架嶺,還得攀上絕壁,登越險峰。過去,市、鎮供電部門也曾勘測多次,都因“電桿無法抬上山”而擱置下來。
“如今火箭都上了天,就不信電桿上不了山!就是拼上一條命,也要把電桿插上山,讓崖上人結束黑燈瞎火的歷史!”張榮鎖立下誓言。
這年冬天,張榮鎖帶著村民打響了“送電戰役”。12人抬一根電線桿,腳踏著根本沒有路的山崖礫石,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困難。如若有一人松勁,千斤重的電桿就會直沖而下,后果不堪設想。張榮鎖自己抬電桿大頭的最末節,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擔最大的風險。他以此激勵大家:“你們放心地抬吧,電桿滑下來,要砸也是先砸我!”
電桿抬到懸崖絕壁前,無法再抬了,大伙兒就用粗大的長繩拴住電桿的一頭,幾十個人喊著號子,一寸一寸地往上拖。不少人雙手被繩子勒得皮開肉綻。就這樣,苦斗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桿“栽”上了崖頂。
1994年2月5日,明亮的燈光終于照亮了崖上。這一夜,崖上村民久久沒有歇息———婦女們就著燈光做針線,孩子們在燈下玩耍嬉戲,老人們則看著燈泡出神……
“送電戰役”剛結束,張榮鎖又帶領村民打響了“治坡之戰”。
回龍村的座座荒坡,亂石遍布。星星點點的貧瘠土地嵌在石堆間,掛在高坡上,沒個像樣的地塊供村民種糧種果。“決不能把窮山惡水留給子孫,得讓回龍山水在我們這代人手里重新變個樣兒!”嚴冬,張榮鎖帶領全村430名勞力,在山上埋鍋造飯,墾荒造田。
工地上,張榮鎖既是“指揮員”,又是“壯勞力”。他高燒已達39度多,扛石頭把肩膀磨出了血,腫起老高,皮肉和內衣竟然粘連在了一起,撕都撕不下來。高幫解放鞋被石塊割開二寸多長的口子,膿血不住地滲出鞋外,他仍與村民并肩拼搏。
有這樣的領頭人,荒山怎能不低頭?村民們苦斗50多個日日夜夜,硬是在荊棘亂石間造出90畝梯田。連續3年,全村治理了8座荒坡,開辟良田1500畝,種下蘋果、山楂、桃、梨等果樹3.5萬株,目前已有1.5萬株進入盛果期。張榮鎖當年那“滿山遍野的果樹春華秋實”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糧、果多了,沒有路運不出山,變不成錢。張榮鎖帶領村民修筑了3.5公里柏油路,接通山外公路,結束了回龍村“與世隔絕”的歷史。有了公路,貨暢其流,山里的“特色經濟”迅猛發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2002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