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許福卿:中國農民的驕傲(2)

2013/10/29 16:42:25 點擊數: 【字體:

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澆田。兩條支渠在村東共產主義渠西岸匯合處,建起了一座大型電灌站,3個混流大水泵同時開閘,晝夜不停。水循渠行,縱橫田間。

  新修的水渠,凸出地面,土質疏松,常有疾流潰堤。每年澆水時節,許福卿就和其他村干部晝夜堅守在工地,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白天,他光背赤腳,兩腿污泥,一身熱汗,曬黑的皮膚像是非洲的駐華大使。夜間,他肩扛鐵锨,護水巡渠,東奔西跑,來回穿梭。一次,渠水突然決口,轉眼間,將堤岸沖垮數米,再修補時,費了大半天工夫。許福卿似乎從中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不僅堤岸如此,社會上的許多事情也是如此,可見發現苗頭、搶抓時機、防微杜漸多么重要。從此,每遇渠水潰岸,他常常一躍而入,用身子先堵死決口,再讓人培土。似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等把決口堵上,他早已成了泥人,就像一個剛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偷跑出來的兵俑。這樣的事情,問他有多少次,他無論如何卻說不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年,春節剛過,水里殘冰尚未消盡,岸頭楊柳尚未泛綠。村里已及早組織人力,抗旱澆麥。剛澆不久,有一臺水泵突然發生故障。如果把水泵拉出水面檢查,費時費工。一卸一安,一天能不能修成誰都沒有把握。許福卿和大伙分析原因后,決定先跳下水里摸摸情況。“我先下去試試!”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他已將棉衣甩向一旁,“撲通”一聲扎進了兩三米深浮著薄冰的混水池中。在場的人無不為他這種精神所感動。50多歲的副書記張清林看到此情此景,激動萬分,也和另外一名村民隨即跳入水中,3人攜手,查到了原因,又用盡全力掏出了堵塞水泵拍門的磚塊、亂草、雜物和污泥。水泵又恢復了活力,而被群眾從水池中拉出來的許福卿和另外兩人,卻嘴唇發青,渾身瑟瑟發抖,上牙不停地叩著下牙。

  許福卿的腳有個毛病,每到秋冬之際,總會皴裂。口子長則盈寸,短則數分,常常血流不止。每逢此時,他都要用膠布緊緊貼住,走起路來總是一晃一晃的。有一年天旱不雨,渠水水位下降,村里正急著抗旱澆地,需要從共產主義渠渠底挖一條深溝將遠處的水引來。渠底全是砂礓,大如蠶豆,堅如碎鐵。許福卿毫不猶豫地跳進泥水中,帶頭挖溝。裂口的腳,踩著砂礓,就像踩上了鐵蒺藜,似亂箭穿心,疼痛加劇。豆大的汗珠從他臉上、身上紛紛滾落,他毅然堅持。別人勸他上岸指揮,他說:“這點小病算個啥!”等溝挖好通水時,他腳上的膠布不見了,所有的傷口都流著血。走在路上,兩只腳板簡直成了兩塊印版。兩行腳印像兩枝沖寒怒放的紅梅,隨著許福卿的兩條腿一直向前延伸。

  許福卿和鄉親們的血汗沒有白流。就在這用血汗灌溉的土地上,奇跡出現了:坑平了,草除了,堿消了,鹽退了,原來靠天收的土地在人們的歡歌笑語中全部變成了一馬平川的水澆田。樓村的田野上,破天荒地翻滾著畝產小麥400公斤的喜訊。為了提高糧食品質,改河灌為井灌,2002年,全村又投資100多萬元,打了72眼機井,并配上電纜、水泵等設施,使水利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使農業生產更加便利。

  豐衣足食,僅僅是滿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一部分,樓村要向更高的目標挺進,要向更新的高峰攀登。許福卿深深懂得,樓村要徹底擺脫貧困,邁進小康,走向富裕文明,必須發展工業,最終必須依靠科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期,樓村千方百計籌集8000元錢在全縣創辦了第一家面粉廠。企業從那時起步,一路闖關奪隘,幾經風雨,終于使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臺臺機器落地生根,一個個奇跡相繼而生。

  在樓村發展高科技產品的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是許福卿和天津大學一位博士生導師陳立功交往的一段佳話。這既是許福卿的人格魅力輻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這位博士生導師的人生道路,同時又是陳立功幫樓村插上了科技騰飛的翅膀。

  還得從1994年年底說起。陳立功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求學時,因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后,就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毅然帶著科研項目,回國內到天津大學應用化學系任教。但又遇到了戶籍和住房方面的重重困難,加上當時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換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使陳博士滿腔熱血,又四處碰壁。無奈之中,他決定再度出走國外,尋找合作伙伴。

  再說樓村。樓村的工業生產曾經走過了一段曲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路子。原來,村里有一家木器廠,經過滾動式發展,到1993年逐步建成了生產高科技產品的氫氧化鋁粉料廠,生產的產品在全省獨一無二。1994年,利稅已達到400萬元。是把這些錢給群眾辦福利,還是繼續發展集體企業,許福卿一時舉棋不定。經過反復考慮,認識到還是高科技產品含量高、效益好、增值快,應該把這些錢用來繼續擴大集體企業規模,發展高科技產品,他這一發展思路確定后,又和兩委干部、廠長、經過研究,形成決議,并召開村民大會,宣讀了兩委的決議,詳細向村民講解了發展高科技企業的思路,號召所有樓村人,要為樓村的企業向高科技企業發展,提供支持,提供信息,推薦項目。

  機遇只光顧有準備頭腦的人。1995年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許福卿結識了陳立功。兩人一見面,相識恨晚,是兩人的共同感嘆;互利雙贏,是兩人的共同心愿。雙方決定共同研制當時在國際上尚屬科技尖端的高科技項目——無水哌嗪。為慎重起見,許福卿請省市有關專家在鄭州專門召開了論證會,并親自到國家化工部咨詢相關事宜。同時,特邀陳立功及其他幾位專家到樓村參觀。陳立功一行參觀后,思想再一次受到震動。樓村大部分群眾都已遷入了新居,而身為全村帶頭人的許福卿一家老小仍在簡陋的舊房子里居住。特別是許福卿的辦公室,夾在兩所舊房之間,低矮、狹窄、潮濕,僅容下一桌一椅一人而已。樓村有這樣的書記,書記有這樣的作風,樓村人一定能成功,和樓村人合作肯定會有遠大的前程。當天,雙方便簽下了長期合作的協議。樓村人也顯出了如此的慷慨,當即拿出5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并給5名參加無水哌嗪產品研究的人員每人發300元生活補貼。

  項目研究開始后,條件十分艱苦,陳立功及其他幾名專家每天常常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有時夜間餓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躺在實驗室睡眠。本來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的課題,結果,他們只用一年半時間,到1996年年底就完成了無水哌嗪的小試研究工作,1997年組織進行中試,1998年便在樓村建廠投入了工業化生產。建廠時,尚有600萬元的資金缺口,許福卿及村干部東奔西跑,幾經反復,最后兩次才貸到60萬元。他們又發動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催生了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僅該公司年產值就達1億元,利稅達2700多萬元,已成為樓村的骨干企業。

  2003年春,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在樓村成立了天津大學——樓村精細化工研究所,雙方打算繼續長期合作,計劃在2010年前將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建成國內的主要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基地,使年產值達到5億元,利稅達到1.5億元。

  如今,樓村已擁有集體企業16家,其中高科技企業兩家,私人企業11家。個體工商戶198個,種植、飼養戶23個。全村90%的勞動力進廠就業,人均月工資500元。同時,自1982年以來,又相繼補貼1000余萬元,建了近80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2012-04-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