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軍隊戰略規劃咨詢委員陶克少將在煙臺警備區禮堂,為700多名官兵演講了一場精彩而真實的報告——雷鋒,永遠的榜樣。陶克歷時20余年采訪,在80多萬字的一手事跡材料中,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雷鋒,應該如何學習雷鋒。報告會后,YMG 記者專訪陶克,他說,雷鋒精神之所以50年不滅,源在雷鋒事跡的真實、雷鋒精神的感召、雷鋒現象的激勵。所以,雷鋒,不只是過去的,更是當下和未來的。
雷鋒是什么人?
“他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好人”
關于雷鋒其人,人們并不陌生。說起雷鋒的三兩件故事,也是隨口而出。可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總是難以得到圓滿的答案,那就是雷鋒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今年60周歲的陶克從軍44年,從事新聞工作30年,寫雷鋒、宣傳雷鋒26年。他從小是唱著雷鋒的歌,讀著雷鋒的日記長大;親身、親眼目睹到了學習雷鋒火紅的上世紀60年代,又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社會和人民強烈呼喚雷鋒……“我一直認為,雷鋒已經成為中國好人的代稱,成為道德的化身。”陶克說,好人的概念很寬泛,但往往都是具象而細微的,雷鋒的故事恰恰符合這一點,并不是高大全的簡單堆砌。“西方人把雷鋒比作普世的耶穌,中國的老百姓把雷鋒稱為‘活菩薩’,這恰恰印證了我的好人觀點。”陶克告訴記者,關于雷鋒其人,有方方面面的定義和解讀,但我覺得,好人是他最恰如其分的標簽,尤其是當下的時代,這個標簽更為準確。“前不久我去采訪鄧州的‘編外雷鋒營’,他們組織了五六次貧困捐助活動,每一次打出的牌子都是‘我們都是雷鋒人’。如今,‘編外雷鋒營’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國各地,如郭明義一般的具體的‘雷鋒人’更是鋪天蓋地,他們都不是做了驚天偉業的事,都是在為人民服務,做得都是些又細又小的好事。但他們的稱呼,無不和雷鋒掛鉤。”
怎樣學習雷鋒?
“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不再成為困惑”
向學習雷鋒同志。這一響亮的口號和行動已經實施了50年。雷鋒對于我們可以說一個“老典型”,應該怎樣學習雷鋒?這是當下出現的一種思辨性的疑問。對此,陶克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事例。“在雷鋒的第二故鄉撫順,我曾問他們的市委書記,雷鋒之于撫順,你們這座城市得到了什么?”陶克說,“書記并沒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說在這個雷鋒的第二家鄉,我們的市民不用去談論看見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的問題。這就是雷鋒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時代無論怎么變化,它永遠是人的時代。而人是有思想的、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學習雷鋒要從人性出發,激發人們向善扶弱、多做好事。具體到一個人,能從做一件好事養成一直做好事的習慣;對于一個企業,能夠立志并踐行永不生產偽劣產品,這都是學雷鋒的具體表現。而且,這種與自己生活和工作緊密相連的學雷鋒才最實在、最有現實意義。”陶克認為,當我們全社會都不再去談論看見摔倒老人該不該扶時,怎樣學雷鋒就有了圓滿的答案。
學習雷鋒什么?
“中國夢需要雷鋒式的人物去實現”
雷鋒,一個時代的榜樣,一座精神的豐碑。在評價雷鋒時,陶克表示,他既是過去的典范,更是當下和未來的標桿。任何事物,都要與當下和未來對標。眼下,學習雷鋒學什么?“雷鋒精神經過50年挖掘凝練,不下數十種解讀和宣揚,而之于當下的意義,我覺得中國夢與雷鋒精神密不可分,它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式的人物,在方方面面去踐行雷鋒精神,實現中國夢。”“我們現在還在講美麗中國,它不僅僅是一個生態概念,更應該是一個人文概念。如果沒有美麗的心靈,美麗中國有可能是一句空話。”陶克認為,通過學習雷鋒可以提升我們的境界,可以匡正我們的人生,雷鋒精神傳遞的是正能量。“把學習雷鋒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形成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是目前學雷鋒最迫切的抓手。”面對“雷鋒叔叔三月來四月走”的現象,陶克認為,學雷鋒的長效機制很重要。“先不用去羅列那些朗朗上口的精神,能弄明白雷鋒的七種理論才是合格的學雷鋒,才能學到點上。這七種理論是感恩論、方向盤論、螺絲釘論、釘子論、傻子論、情操四季論和有限無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