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他的研究和成果總能契合社會經濟熱點,總能創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法和發展規劃,總能對各級政府的決策者產生影響。盡快做大做強鄭州,開發鄭東新區,進一步開發鄭開大道,加速鄭汴一體化,建設中原城市群,理性對待都市村莊改造……從經營城市到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再到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他把自己的研究與鄭州的發展和河南全省城市化推進緊密聯系在一起。
劉道興的每一項研究都契合著社會發展的趨勢,而他反復地講這都不是他的成績,他僅僅是在傳播一種理念。在他平靜的敘述中,似乎先前的成績都算不上什么,他只不過盡了一個社科院人的責任。
每天,他花大量的時間看書、看報、看雜志,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很幸福也很愉快,所以我晚上也大多在工作,減少了好多應酬,活得比較累,但也不覺得累,心里很踏實。” 植根于河南這片土地上,做一個勞動人民的理論工作者,這是他最樸素的愿望。
突破傳統金融學
他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對我剛剛提出的問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問題他已研究了10年——“拿銀行里的錢建學校”。在他看來,河南人口多、學校少,尤其是高等院校少,河南的孩子被稱為中國最苦、最累的學生,辛辛苦苦上3年高中,能上大學的很少很少,對許多農村學生來說,上3年高中就像從地獄里出來一樣。
他24歲考上大學,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他說這來之不易。現在,公眾對孩子受教育的問題越來越重視,要求越來越高,都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是,每年都有很多聰明努力的孩子被高考淘汰掉了,變成了打工仔和農民。如果高校能夠多招生,他們去接受高等教育沒有一點問題。
他認為,政府、研究人員最應該關注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這一實實在在的有效需求,有價值的需求,這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微觀動力基礎。因此,從1999年開始,他就不停地思考和研究教育投資問題。
最終,他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僅僅依靠財政投入辦教育。河南這么大的省,每年用于高校基本建設的資金僅兩三千萬。如果僅僅依靠財政辦學,教育發展的速度將遠遠落后于民眾的需求。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發展緩慢的問題?如何突破財政的限制?經過系統研究,他建議政府應把公眾存在銀行的錢借出來,用于建設中國的大學。
這個看似簡單的提議卻需要復雜的理論來論證。在當時的情況下,銀行中的存款和教育到底是什么關系,金融學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教育經濟學也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
劉道興調研后發現,公眾存錢除了養老、防病、買房子之外,還有7%~8%的存款是教育存款。因此他認為,在我國形成的巨額儲蓄存款和其他多種社會性積累中,有7%~8%應當投資教育基本建設。只有建立了這樣的投資機制,中國的教育問題才能解決。
他的這一思路在2002年正式成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004年完成,并成為當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優秀成果,名字就叫《論政府舉債興教》。他主張,在政府沒有巨額投資之前,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應大膽向金融機構貸款,征地建校。越早越主動,越晚越被動。省內許多高校都請他做報告,打消了一些干部、老師的顧慮,為這些學校舉債發展統一思想做出了貢獻。
在這個基礎上,他把政府舉債興教的思想延展到了修路、建醫院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上來。并且進一步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金融貸款的宏觀投資結構應該與金融儲蓄的微觀傾向相吻合。
業界人士日后評價稱,這一理論是對傳統金融學的一個突破,它從宏觀上發現了中國金融問題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基本建設等問題之間的關系。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有約58萬億的儲蓄存款,近40萬億元貸款,有18萬多億元的存貸差,還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么多錢不知道怎么花,但建學校、辦醫院時卻總沒有錢,這說明我國的金融理論出了問題,而傳統的金融學卻沒有意識到。
事實上,用銀行的錢建大學的思想已深刻影響了河南的發展。僅鄭州市就在東西南北各建了一個大學城,河南高校招生規模正在迅速擴大,許多學子的命運因此而改變。他說,這是河南全省上下特別是教育界和金融界解放思想的成績,而自己僅僅是一個低頭沉思者和呼吁者。現在,他只是感到理論問題仍沒有解決,仍有許多矛盾和困惑需要破解。
最近,為適應國家有關部門就制定教育發展與改革規劃綱面向全國征求意見的要求,他建議國家把教育基本建設投資作為現代化事業投資重點,在保持財政對教育投入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發行教育基本建設特種國債,每年籌措3000億到5000億元教育基本建設專項資金,堅持10年左右,把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建設問題徹底解決。這一建議受到有關部門和媒體的重視。他認為這是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能夠為擴大內需創造最有效的需求,而形成優良教育資產、國民素質提高、未來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增強,是償還國債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