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鄭新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經濟學碩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的潛力,我認為是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通過擴大海外投資,創造海外需求的方式擴大出口,也就是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和勞務輸出。
美國用QE3轉嫁危機
新京報:過去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鄭新立: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之前,除了日本之外,美國和歐洲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發展中孕育著危機。比如美國過度借貸,靠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濫發美元、制造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等,來維持表面的經濟繁榮,但其實是一種泡沫。2008年,泡沫破滅了,給全世界帶來了金融海嘯。
新京報:美國目前實行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是否能使其經濟走出低谷?
鄭新立:要真正走出來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現在采取的措施是繼續向美元大量注水、印票子,搞量化寬松,讓全世界來幫助它承擔危機的損失,這是在將危機轉嫁。哪個國家、哪個企業、哪個人擁有美元,都跟著承受損失。
但是,美國還是要承受最終的后果,即美元貶值,在世界范圍內的信任度降低。我認為人民幣應該借此機會加快國際化步伐,逐漸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力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樣,以后哪種貨幣如果貶值出現風險,各國就拋售;哪種貨幣比較穩定,大家就爭相儲備。通過這種方式,來迫使儲備貨幣發行國的政府、銀行、央行對幣值穩定負責,可以互相制衡。
新京報:隨著歐美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新興市場也加緊步伐,全球央行進入新一輪寬松周期。這些是否會引起新一輪全球性通脹?
鄭新立:如果全球都來發行貨幣,意味著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遲早會到來,可能首先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新京報:歐債危機的解決路徑已經顯示出統一財政的跡象,你認為最終歐盟是否真的能實現統一財政?
鄭新立:我覺得形成財政聯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歐盟在經濟上的聯合會繼續前進,不會走回頭路。最近歐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說明歐洲國家已經形成共識,要強化對所有參與歐盟國家的財政約束。既然加入聯盟,就要遵守共同的游戲規則。
中國高增長并沒有結束
新京報:你怎么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未來中國是否還能回到平穩較快增長的速度上來?
鄭新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們已經連續十一個季度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這是過去沒有過的。這種增長速度的下降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慣性,也使企業和居民形成了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預期。
但是根據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的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7000美元后,經濟速度可能才會有明顯下降。我國目前人均GDP才5400美元,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所以高速增長并沒有結束。如果現在就掉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就正好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要靠改革進一步釋放經濟的潛力,沒有改革是不行的;同時還要使穩增長措施繼續得到落實,特別是鼓勵民間投資的增長,實現經濟回到平穩較快增長軌道上來,還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新京報:那你認為下一步政府最需要推進的是哪一項改革措施?
鄭新立:我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說到五大改革釋放五大潛力。第一是改革收入分配體制,釋放消費需求巨大潛力;第二是改革稅收體制,釋放第三產業發展潛力;第三是改革科技體制,釋放技術創新潛力;第四是改革城鄉管理體制,釋放勞動力潛力;第五是改革金融體制,釋放資本潛力。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可通過海外投資擴大出口
新京報:目前全球仍未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未來應該如何應對?
鄭新立:未來三到五年內,歐美發達經濟體想走出危機的影響還是比較困難,這意味著中國出口要繼續保持像以前那樣的增長態勢可能比較困難。不過,在這些國家控制支出比較緊的情況下,對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需求也可能會增多,只要我們的產品能適應國外消費者的需要,出口還有可能保持適度增長。
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的潛力,我認為是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通過擴大海外投資,創造海外需求的方式擴大出口,也就是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和勞務輸出。如非洲、南美、東南亞等地區,通過擴大對能源資源的投資、擴大國際并購、到國外搞加工貿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來擴大出口,用中國巨大市場拉動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實現互利雙贏。
新京報:那未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是不是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鄭新立:在全球擺脫危機影響的進程中,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中國已經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因為按經濟增量算,中國可能已經占到全球的近50%;雖然從存量上看,我們占的比重還比較低。
全世界現在都在盯著中國,中國增長慢一點,他們就很憂慮;中國快一點,他們就很高興。所以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使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增加對國外產品的吸納能力,這就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