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安陽殷墟曾被進行15次考古發掘。1929年,在進行第三次發掘的時候,河南當局亦派何日章等人前往發掘。翌年春,又做第二次發掘。兩次共得甲骨3656片,其中帶字甲骨983片。此后,關百益從中精選800片,編輯為《殷墟文宇存真》1~8集。此書拓印精細、圖版清晰,是研究甲骨文字的寶貴資料?谷諔馉帟r期,國民黨將這批甲骨片運往重慶,1949年,這批國寶被劫往臺灣。祖國大陸要研究這批甲骨文,關百益的《殷墟文字存真》就成為唯一的可靠資料依據。他還將殷墟兩次發掘所得的古器物金、石、玉、陶、甲、骨、牙、角、貝殼等,進行了整理、研究,編成《殷墟器物存真》(1~3集),此書前有關百益序,中間為圖版,后有各種器物之文字考釋。
三
關百益曾師從著名學者羅振玉,與當時眾多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等都有深交,如王國維、董作賓、于右任、康有為、郭沫若等,上世紀40年代被作為中國文化名人列入《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關百益對龍門石窟的考察研究也較為全面,1935年出版的《伊闕石刻圖表》,其中造像圖版,是研究伊闕原貌的較早圖書。1936年,他到龍門考察月余,發現一批佛像、唐碑,拍攝照片300余幅,編成《伊闕古跡圖》。他還著有《伊闕魏刻百品釋證》、《石華》、《老君洞石墨擷英》、《老君洞知名造像圖譜》、《初拓伊闕像文字百品》、《龍門二十品釋證》等。他多次參加《河南通志》的編纂工作,主編有40卷《河南金石志》。
1936年,關百益曾應晨光讀書社邀請,主講《考古學大意》,對考古學的定義、范圍、方法等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他把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分為漢代、宋代及現代三期。他將考古學理論與考古實踐相結合,寫出《考古學大意》,發表在《河南博物館館刊》1936年第一、二、三期上,考古學歷史分期,豐富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理論。
關百益的書法多摹魏碑,擅長行書、楷書、隸書,風格雄厚質樸、凈潔雅正,是民國間河南的大家。關立言至今還記得家中上房父親所書楹聯:“祀祖宗畢恭畢敬,教子孫興國興家。”關百益一生收集、整理數千件金石、文稿、書籍、拓印,編著百余部著作。他繪畫頗有宋元之風,人物、山水、花鳥無不精湛,畫風清新勁健、超塵拔俗,代表作品有《樊樓燈火圖》、《澠池石窟之圖》等,影響極大。1935年,《樊樓燈火圖》獲河南書畫大展最高獎,曾刊載于影印的《河南書畫展覽會書畫譜》。
1945年日軍投降前,關百益執教于西北大學歷史系主講考古學、先秦文學、民俗學等課程。1950年前后患病癱瘓,1956年1月逝世于西北大學。蕙的風【原標題:考古學大家關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