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爾這個《榆樹下的欲望》啊,這在美國人人皆知的戲。后來,改個名啊,《榆樹古宅》,我那時候為那個戲付出價值很大著哩,98年孟華把本子搞出來以后,要全省選演員嘛,不管從洛陽南陽,演員來了都在我家,一起吃喝啥都有了,孟華這都在場,唱唱聽聽,行不行,就那時候,提(選)出黃德華(演),最后02年,把事成了,不管咋說,這算是這個戲去到美國了。”
河南地方戲首次排演美國戲劇之父奧尼爾的作品,曲劇《榆樹古宅》堪稱潘永長和孟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合作,它實現了中國戲曲藝術與西方戲劇藝術的完美結合。2002年9月,該劇赴美國五個州進行交流演出,令美國觀眾大開眼界,不僅開創了河南曲劇走出國門的先河,對河南曲劇的發展也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孟華:
“《榆樹古宅》確確實實是潘永長的頂峰之作。真正把鄭州曲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所有的演出海報、媒體媒體登的廣告都冠以‘中國歌劇’四個字,很奇怪,我說是‘中國歌劇’四個字,是我們河南曲劇唱向國際、以高雅身份躋身國際音樂殿堂的最好證明。”
在這部戲里,潘永長根據劇情,啟用了曲劇曲牌50多個。他還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吸收并借鑒了京劇、河北梆子、山東柳子戲以及河南二夾弦、道情等多個劇種的精華,糅合在曲劇的音樂中。
《榆樹古宅》中的主角艾碧是一個內心世界十分深刻、內在情感十分豐富、變化層次非常復雜的女人。而百里挑一的曲劇演員黃德華,駕輕就熟地塑造了一個既是美國的,又是中國的,既有外國人影子,又有中國人特征的艾碧形象,無可爭議地榮獲了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黃德華說:
“潘老師的作曲啊,歌唱性非常強,兩個多小時的戲中,艾碧的唱腔就有一個半小時。我們拍《榆樹古宅》,我們合作很好,平常就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他對我幫助太大了。他對演員從來都是無條件的,你只要說,老師,你給我譜段曲吧,他就很高興、很欣慰,他都全力支持。”
記者和潘老師因為工作結緣,后來成為生活上的忘年交。曾多次去潘老師家中拜訪,在他的書房里,沒有電腦,書桌上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筆筒,里邊插了滿滿一把鉛筆,足足有四五十支,每支鉛筆都削的溜尖溜尖的。潘老師告訴我,他不用電腦,全是手稿。他在醞釀創作一部戲之前,都要削好一把鉛筆準備好。因為他作曲講究靈感和激情,為了不讓自己的激情被打斷,不讓靈感丟失,所以他總是把鉛筆削好一大堆。就在這一支支鉛筆的筆尖,流淌出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旋律,成就了一位位曲劇名家。
而在和他相交近50年的孟華眼中,潘永長則是一個創造奇跡的人。
“因為《山鷹》一出現就是個爆棚、轟動,《卷席筒》一出現就是一個爆炸性的擴散,《榆樹古宅》產生那么強烈的國際性影響都是奇跡。所以說,是個創造奇跡的人。我說的是事業上藝術上創造的奇跡,但是他在身體上,和病魔作斗爭也創造了奇跡。比如他20多歲患上了肝硬化,和他患同樣病的年輕人相繼去世,而他呢竟然慢慢挺過來了。他最后患上這個病,是食道癌,醫生勸他做手術,說你不做手術,多則年半少則半年,而他拒絕做手術,從這個醫生下判斷到他去世有14、5年,這本身也是個奇跡,他這個人啊,就是為戲而活,為戲而死,把一生獻給了曲劇事業。”
自稱“怪翁老潘”的潘永長,把自己的工作手記取名為《人生詩文》,其中記錄了太多他稱之為“自編自律”的人生格言,字里行間,情真意切。2007年7月11日,他轉入人民醫院腫瘤科病房4床的當晚,曾寫下這樣十六個字開導自己:“精神樂觀,心態平和,配合醫生,早除病魔。” 2009年3月31日,在紀念參加自己工作50周年的日子里,潘永長又寫道:“故事妙,場景好,潘孟待將大筆操,此劇為我封山炮,完不成,閻王豈肯把我饒!好好好!賣賣老,譜完此曲把差交!”
這被稱為“封山炮”的,就是奧尼爾的另外一個劇本《馬可與百萬》。潘永長生前有一個愿望,那就是把他搬上曲劇舞臺成為自己的封筆之作。他是那樣激情滿懷的投入創作,即使重病臥床,也依然以頑強的意志、怒放的生命,完成了唱腔的設計。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天,他還充滿了期盼和希望的賦詩一首“曲劇赴美開先道,馬可?波羅把門敲,元朝公主迎客笑,二人頓涌愛情潮。”
而今,曲譜猶在,斯人已逝。潘永長先生帶著遺憾和不舍離去了,他再也看不到《馬可與公主》唱響曲劇舞臺,唱出國門的那一天。正如他一生的摯友、珠聯壁合的合作伙伴孟華所說——
“老潘在創作《馬可與公主》那是比在寫《山鷹》的時候,更強烈的主動,也許抱有更美好的憧憬。《馬可與公主》排出來以后,我會給他端上一杯酒,點上三根香,好好跟他念叨念叨。讓他高興讓他笑的。”【原標題:讓河南曲劇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