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他萌生了編輯一本“中原戲鄉行” 的畫冊,決意把幾十年來他與戲曲結緣的血汗結晶,要串成光環發出閃光點,把這些珍貴紀實資料展現給廣大讀者和戲迷分享,為搶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劇”奉獻一份愛心,成了他一件非常揪心的大事。他30年的辛苦采擷歷歷在目,回顧過去漫長的歲月里,他跑遍了新密市的400多個村村寨寨和城鎮街巷,奔走了市內外的600多個古廟會、物交會,除無數次地跟蹤劇團上山下鄉采風外,還曾到過北京、鄭州、洛陽、開封、周口及鄰邦縣市收集相關資料、拍攝戲曲紀實圖片,由剛開始的步行、到騎自行車、摩托車、坐公交、自帶車,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行程約10余萬公里,嘗盡了苦辣酸甜。他樂觀的告訴記者:多年來為拍攝《戲鄉》畫冊圖片資料, 雖然苦點累點, 但收獲不菲, 非常慶幸的是將數千位演職員的精彩瞬間定格、收入到我的鏡中;將數百萬戲迷觀眾匯集到了我的資料庫;將 3萬多張與《戲鄉》相關的圖片,存放在我的專業檔案館中;從中認識了文化部門的數百名領導、大師、藝術家和演員;釆訪了100多個文化部門和戲曲演出團、隊;結交了300多位戲迷朋友;另外自己也鍛煉了身體、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真乃一舉多得,其樂無窮。
從目前查閱出版界圖書市場和網上資料看,全國尚無<<戲鄉>>活動歷史的紀實攝影集,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劇”方面,暫為空白。豫劇是河南地域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根脈深遠,也是民間老百姓最有基礎的標志性文化形式。由此,他在這本畫冊內的50多篇短文中,簡要的介紹了豫劇在地方的來龍去脈、歷史沿革、風格流派、主要劇目、戲曲角色行當、畫妝、臉譜、臺步、表演技法、板式、硬樂、軟樂及曲牌、明星演員等及其戲曲相關知識。還反映了演出團體在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的演出情景、劇團和藝人的生存狀況、廣大群眾對戲曲市場的褒貶等。他為了顯示戲曲相關的諸多方面,畫冊中沒有局限于某個地方,則是立足在新密、輻射到中原,從而使畫冊頗具較高的文獻性、廣泛性、可讀性和珍藏價值。
在畫冊中, 記者觀察到里邊承載的知識豐富、戲曲方面涉獵廣泛、角度新穎、通俗易懂、寓教寓樂,不僅具有較高的存史、資政、教化的政治和歷史意義,而且對現階段的大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戲鄉》畫冊的出版,不僅是各地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文化相關部門等可收藏的歷史資料,也是相關領導、熱愛戲曲的文化人和戲迷們觀賞、愉悅、借鑒的直觀工具書,還可作為文藝團體、戲曲學校等用作教學參考書。
他熱愛戲曲文化、貼近文化生活、感悟戲曲事業發展在各個時期的動向, 使自已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光影效果和詩情畫意。一個攝影家自身的浪漫和風度、情感的抒發和時尚,都會給讀者傳遞一種藝術的語言和時代的信息,使讀者在特定的環境下和漫長的戲曲文化發展史中回味。他的奉獻、他的藝德、他的成果,不愧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對他的高度評價: “梁冠山同志是戲劇界的功臣” 。
離開攝影家梁冠山, 記者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在他30多年戲曲紀實攝影不懈探索的歷程中,那數萬幅與戲曲相關的圖片確實來自不易,里邊飽含著他那堅強拼博的干勁與毅力、洞察戲曲文化潮流的敏感性、剛毅挺拔的性格、高尚的藝德、新穎的技藝、扎實的功底及無私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 實在令人敬佩。
作者簡介:梁冠山
新密市人,曾在中共河南省新密市委宣傳部、《新密日報》社、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部門和單位任職。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藝術家聯誼會、中國秘書科學聯盟常務理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亊,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文化部藝術研究院文化市場中心創作委員,原密縣、新密市政協委員。
1964年開始在報刊發表文章,1978年涉足攝影,40多年來拍攝照片30多萬張、先后在全國180多家報刊發表文章、照片3200余篇(幅);在地市以上各種影展、影賽中、國家博物館內,160多幅圖片榜上有名; 主編圖書近30本,其中出版社正式出版著作12部;2011年出版的《滄桑歲月-見證新密30年》大型攝影畫冊,已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并獲獎。
他對戲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被編入《中國豫劇大辭典》,他對文化工作所做出的卓越成績,2012年7月18日,《河南日報》以“攝影家梁冠山:將焦點對準中原文化” 為題作了專題報道; 1998年10月,被中共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9年12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1年6月,曾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表彰和獎勵;2002年5月被中國藝術攝影學會評為“中國優秀攝影家”榮譽稱號;2012年5月,榮獲 “中國攝影和諧金鼎獎”。【原標題:攝影家用鏡頭記錄河南戲曲文化史 《戲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