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長期關注雙匯的研究人士眼里,或許上述這類員工的心態,也就使得企業內部對一些已然閃著紅燈的問題“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可以說就是通常的‘大企業病’。”這也從一個方面造成了企業的掌控能力有所削弱。
規模的擴大,還帶給雙匯另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匱乏。老張經常挺著急的,新招進來的年輕人,有的時候,在有明確的標準之下,即使嚴格遵行,也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我們都明白,這是水平問題。有水平的人即使沒有這些標準,也會做得很好,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老張反問,“人不行,怎么講究執行力?!”
在老張看來,濟源工廠的問題,正是出在“個別人”身上。
至善的領先
對于萬隆而言,出國是他每年的一項工作。熟悉他的人都說,他的考察,不是旅游觀光,而真是一個接一個工廠地跑。哪個國家有肉制品工業,萬隆就去哪個國家。十幾年下來,全球的肉制品企業,他基本看了個遍。
“老萬文化程度不高,但我覺得‘與時俱進’用在他身上最恰當,他的思想觀念不像國內企業的一些老板,他希望與國際接軌。”漯河當地一位政府官員評價說。
有趣的是,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再一次被用來佐證萬隆的“與國際接軌”,“老板悟性好,很聰明,國外什么好,就引進什么。這種大手筆在行業內都很罕見!”前述雙匯中層說。
從2001年開始,在萬隆主導下,雙匯先后從10多個國家引進了4000多臺套的先進生產設備,從屠宰到肉制品加工,包括國內第一家引入冷鮮肉的屠宰線。萬隆很喜歡講的一個故事就是,有一次,世界肉類協會的秘書長來雙匯參觀后說,以后中國的朋友要參觀肉類工業不用去國外了,世界上有的肉類企業的設備,雙匯這邊都有。
講這個故事的時候萬隆總是很驕傲。他甚至將過去10年雙匯之所以能保持競爭優勢和行業領先地位,主要歸因于此:“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的肉類工業,對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對提高勞動效率,對節約資源,對生產安全放心的產品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始終認為,我們這一條路走得非常對。”
而前述研究人士認為,雙匯能在資源缺乏的河南壯大起來,又是身處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靠管控。這種嚴格的管控,對內表現在用人,對外表現在經銷渠道、經銷商等。
一位浙江臺州的經銷商就對雙匯的管理贊不絕口。“他們的業務員天天都來我們這里,查市場,進行質量監督,很辛苦。”該經銷商說,“相比我代理的其他品牌食品,雙匯的業務員絕對是做得最好的!”
雙匯設定了鮮凍品、肉制品“以銷定產”的銷售流程,并有經銷商提前打款的相關規定。一位雙匯內部人士認為,這種先打款后交貨的方式,其實在快消行業并不多見。雙匯這么做,有自己的硬氣在,更有資金鏈控制的考慮。“如果沒有這個規定,‘瘦肉精’事件后,雙匯可能會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
“雙匯成千上萬的經銷商,如果不管理好,成本費用就會很高。包括雙匯現在自己做物流,做管理軟件,就是希望在每一個細小環節把成本壓到最低。”上述研究人士說道,“但這種管控更多是對利潤的管控,這是這個低水平行業目前面臨的通病。只有企業出了事,有些東西,才會去變。”例如,老張們的前述感受。
對于老張這樣的老員工來說,目前最大的感受是,“企業賺錢了,但員工沒休息”,“其實現在企業發展到現在,每年少賺幾個億又如何?員工現在希望的是和諧”。
“瘦肉精”事件發生之初,雙匯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情會在媒體、市場、消費者那里愈演愈烈。最初的半個月里,一天的損失甚至達到一個億元。
很長一段時間里,萬隆都認為,雙匯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的價值。而他認為這個品牌價值,就來自于先進技術、管理和設備,以及產品的質量。
如今,萬隆有些困惑:自己一貫的原則是專心做產品,專心做企業,更重要的是,截至3月31日,雙匯集團已收到全國范圍內政府執法部門對20個子公司的338份產品檢驗報告,均顯示未檢出“瘦肉精”。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
“其實,現在整個市場,對領頭企業有一種‘至善’的要求,這不僅是產品質量的問題,更是社會責任感和產業責任感的問題。僅僅想到有害無害,只做到企業產品好不行,雙匯作為行業老大,消費者要求他對食品安全負起責任,要引領一種安全信念。這是它今后應該努力的。”一位觀察人士指出。
改制的暈輪效應
某些局限,萬隆在幾年前已經有所覺察。
瓶頸至少出現在兩處:一是內部的組織機構,二是人才的配備。“組織機構我們還是延用過去100億、200億規模時的機構設置,現在從500億到1000億發展的話,如果組織機構不協調,人才配備不夠,那就有問題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在雙匯集團內,一些部門是缺失的,例如市場信息部。
在2005年改制前,雙匯實質上是一個包括上游屠宰到下游包裝、印刷的多家實體公司、多種所有制產權組成的聯合體,共有64個實體公司,其中國有獨資4家,國資控股9家,國資參股的有20多家,國有資產5.6億元,僅占集團資產的15%。
由于上市公司與集團兩塊資源,兩套人馬,更讓雙匯的部門協調工作經常難以順暢進行。一家與雙匯有業務來往的企業人士曾告訴記者,有時候與雙匯溝通一件事情,經常不知道應該找集團還是找上市公司。“跟我談事的人很多,但我很長時間都不知道究竟誰是主要負責的。”
萬隆看在眼里。他本也有計劃,整體上市結束后,弱化集團,集中精力做大做強上市公司,并進一步對上市公司的組織架構重組。
在雙匯發展2009年年報里,雙匯在陳述其經營風險中,曾提及安全問題:“隨著公司生產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在安全生產方面的負荷逐漸加大,安全生產風險日漸突出。”
一年后,這一風險提示,一語成讖。萬隆承認,“此前企業里面的矛盾存在”,但自2006年起,雙匯面臨改制重組、整體上市等一系列問題,牽扯了他和企業的主要精力,“我想的是整體上市后就著手”。
對于萬隆而言,在2006年前后,企業的改制更加緊迫。對于改制的初衷,萬隆的說法是,在他60歲那年,他曾考慮過“交棒”問題。但是每一次交棒,都出現了一些問題,&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