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又稱鱉、團魚,南方一些地方稱為潭魚、嘉魚。是一種卵生兩棲爬行動物,其頭象龜,但背甲沒有烏龜般的條紋,邊緣呈柔軟狀裙邊,顏色墨綠。甲魚常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喜食魚、蝦等小動物,瓜皮果屑、青草以及谷物等也吞食。
在我國很早以前的記載中就有“鱉可補癆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的營養保健品。鱉的營養價值受到世人公認,是水產品之珍品,高檔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補珍品。因鱉的種類和生活地區的不同,其營養成分不盡完全一致。據分析,每百克鮮鱉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質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鎂3.9毫克,鈣1-107毫克,鐵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維生素A13-2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黃素0.37毫克,熱量288-744千焦耳。鱉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羅非魚的2.54倍,鐵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鱉渾身都是寶,鱉的頭、甲、骨、肉、卵、膽、脂肪均可入藥。《名醫別錄》中稱鱉肉有補中益氣之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有滋陰補腎,清熱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種功效,可治虛勞盜汗,陰虛陽亢,腰酸腿疼,久病泄瀉,小兒驚癇,婦女閉經、難產等癥。《日用本草》認為,鱉血外敷能治面神經,可除中風口渴,虛勞潮熱,并可治療骨結核。鱉血含有動物膠、角蛋白、碘和維生素D等成份,可滋補潛陽、補血、消腫、平肝火,能治療肝硬化和肝脾腫大,治療閉經、經漏和小兒尺癲等癥。鱉膽可治痔漏。鱉卵可治久痢。鱉頭焙干研末,黃酒沖服,可治脫肛。鱉的脂肪可滋陰養陽,治療白發。現代科學認為,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有養顏美容和延緩衰老的作用。
豫南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都有甲魚的蹤跡。其中以信陽市浉河區南灣水庫流域為最多,而南灣水庫支流域:如十三里橋黃灣等地區的品質最佳。早在70年代,十三里橋黃灣地區就建成養殖場,年產幾萬只,而真正發展的是80年代~~~90年代間,這一時期黃灣幾乎家家擁有養殖場,但限于養殖技術落后,產量較小,僅僅到年產100萬只。
近年來,浉河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通過政策驅動、宣傳發動、項目拉動,培育、扶持特色產業的發展。信陽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黃灣村的漁農依靠政府扶持,利用自己的農田改造成生態甲魚養殖池,通過技術人員指導和不斷探索,逐漸掌握了生態甲魚養殖技術,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零星幾戶漁農的輻射帶動,短短四年間,十三里橋鄉黃灣村生態甲魚養殖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 108戶,并輻射到周邊四五個行政村,形成遠近聞名的“生態甲魚養殖村”。截止到目前,十三里橋鄉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 3000多畝,年產優質生態甲魚 60萬公斤,產值7000萬元,戶均增收 6000元,產品遠銷到廣東、上海和江浙等地。周邊兄弟市縣經常來參觀學習,省、市領導多次蒞臨甲魚村觀摩指導,對十三里橋鄉黃灣村生態甲魚養殖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十三里橋鄉已成立生態甲魚養殖協會,并正在積極申報“黃金甲”生態甲魚商標。(原標題: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