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本對茶知之甚少的年輕人,在與茶邂逅并結下10年情緣后,竟然對茶產生了欲罷不能的深情,從此開始做起“與茶打交道”的生意。
他步步為營,讓曾經瀕臨破產的仰天洼茶場起死回生,年銷售收入達數千萬;他兵行險著,借茶樓、茶文化休閑館,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謀略出奇制勝;他謀定后動,在鄭州堅持“批發先行、專賣跟進”的戰術,誓要邁過阻擋仰天雪綠做大做強的這道坎。
他就是河南仰天雪綠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章春。對于他來說,近12年來的努力,既是一場名茶的“王氏救贖”,也是一場個人的“君子豹變”。貫穿其間的,是他對茶道的多年堅守,以及對茶生意的攻守有道。
初涉茶道
王章春與茶的結緣,實屬偶然,卻無心插柳柳成蔭。
18歲那年,王章春輟學進入家鄉的九華山茶場,一待就是10年,學會種茶、采茶、制茶、賣茶等技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他在這不僅深深喜歡上茶,后來干脆做起了茶生意,一發不可收。
離開茶場后,王章春轉而成為一名茶商。篤信“做生意,就是做人;賣茶葉,就是交朋友”的他,在短短兩年之內,擊敗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兼并附近三四家茶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王章春很快意識到,若只銷售別人的茶葉,沒有自己的茶園、品牌,貨源、質量都難以保證。他要控制整個茶產業鏈。
1998年,王章春以高于標底近兩倍價格,一舉拍下瀕臨破產的仰天洼茶場。在許多人看來,這是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但他卻情有獨鐘。
“那兒的仰天雪綠茶是高山茶,茶場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壤、氣候等條件都優越,茶的品質也非常好。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它就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地方名茶、河南省省級名茶。”王章春解釋說。
這種做法頗像是賭徒式的“押寶”,甚至可以說是破釜沉舟。如果失敗,王章春不僅要賠上家中全部資金,還將身陷眾親友的“討債門”。接手茶場的前3年,他仿佛墮入“投資——賠錢——投資”的惡性循環,“賠了30多萬元,欠了一屁股的債。”但王章春從未想過放棄,事實上,他已將自己推上絕境,“只有硬著頭皮往前沖,不然,前期投入的那么多錢不全打水漂了?欠別人的一堆債拿什么去還?”
“茶園管理不到位,包裝宣傳跟不上”,在分析出虧損的最主要原因后,王章春決定背水一戰。為此,他貸款數百萬,對原有茶園、廠房設備進行全面改造、升級;聘請專業人士精心設計茶葉包裝;在山上新建千畝茶園,以提升規模效益;每年在當地媒體上動輒投入數十萬元營銷費用。
慶幸的是,王章春最后賭贏了,雖然贏得并不輕松。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靠借資、貸款連續3年“輸血”后,仰天洼茶場終于經脈暢通,重現生機,并于第四年扭虧為盈。此后,仰天雪綠一路順風順水,銷售業績以30%的速度逐年攀升。
攻守有術
如果將王章春的茶生意比作下象棋,他就像一位謀定而后動的高手。此前在仰天洼茶場數年的辛苦經營,更像是棋局開盤時的構架守勢。在確定后防可以無憂后,他才從容不迫地調炮出車、跳馬進卒,越過楚河漢界,決戰千里之外。
即使是進攻,王章春也習慣步步為營、穩中求進,這從他的“三步走戰略”,即從茶場到移師縣城,再從固始到挺進信陽,又從信陽到進軍鄭州,清晰可見。但在念好“穩字真經”的同時,他也會鋌而走險,當然,這并非不假思索的魯莽行事。
固始縣城,被王章春稱為“根據地”。而構筑“根據地”的標志性事件,應是2003年建造“仰天雪綠”茶樓。當時他的茶生意剛有些起色,他就再次不顧親友勸阻,斥資800萬元建起一座以茶樓為主的四層樓房。許多人認為他瘋了,但他很早就意識到,靠單純地銷售茶葉來獲取利潤,是最原始也是最虛弱的方式。茶樓,不過是他突破傳統思維的嘗試。
茶樓的設計源自典雅凝重的“徽派”建筑風格,同時濃縮了中國古代江南水鄉和現代室內設計理念,不管是鏤空的隔扇,還是雕花的臺面,抑或古樸的盆架,都流露著深厚的古典雅致的文化底蘊。在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包間內,人們不僅可以品茶,還可以娛樂、聚會等,“開業以來,生意一直不錯,還直接拉動了仰天雪綠茶葉的銷售。”王章春說。
這也是固始縣第一家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茶樓。它的存在,為當地茶商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賣茶樣板,也為仰天雪綠站穩固始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
繼此之后,王章春又揮出大手筆之作。2006年,他投資近400萬元,在信陽市浉河區開設仰天雪綠文化休閑館,該館在茶樓的基礎上創新,既增設酒吧、KTV等娛樂休閑元素,又融入“良子足浴”的現代化健康養生場館。正是憑借這些經營創新,仰天雪綠得以在茶樓林立的信陽市區擠得一席之地,且在次年即創收200多萬元,此后每年都以50%的速度遞增。
固始、信陽的兩次嘗試,王章春都兵行險著,慶幸的是,他每次都奏響凱歌。但在2008年,當他決定進軍省會城市鄭州時,并沒有復制上述的成功模式,而是選擇在茶商最為集中的國香茶城開設旗艦店,“以優惠政策招攬經銷商,借其影響消費者。”這種看似保守的做法,卻折射出他的謹慎和理性,“在鄭州,營銷和運營成本比固始和信陽高出好幾倍,況且仰天雪綠在消費者的心中,名聲還不夠響亮,如果一味照搬兩地模式,肯定會失敗。”
突圍之路
可以說,挺進鄭州是“三步走戰略”中最為重要也最為艱難的一步。但仰天雪綠的情況不容樂觀,旗艦店投用以來,年銷售收入不足300萬元,甚至占不到年銷售總收入的8%,“原定的2~3年內,實現1000萬元的銷售目標,現在看來很難實現。”王章春坦言。
素來穩健的王章春,迫切渴望改變這一狀況。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孕育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將仰天雪綠打造成中國名茶,讓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品味它的清香。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這更像是天方夜譚,但他認為這是為期不遠的夢。
“仰天雪綠屬于高山茶,內含有機物豐富,持嫩性也非常好。曾先后榮獲河南省名牌農產品、信陽市茶葉大會金獎、世界綠茶大會金獎等,是繼信陽毛尖之后的名茶新秀。”王章春最大的信心,即來源于此。
他曾這樣描述他的圓夢路徑:“用兩三年的時間,通過經銷商和專賣店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在鄭州及下轄縣市精耕細作,時機成熟后,再重點布局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茶葉專賣的形式攻打全國市場。”顯然,他深諳“得鄭州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也清楚鄭州將是他繞不過去的坎。
但在一年多的摸索后,王章春已經找到突圍之道。除上述策略外,“今年還要依托鄭州旗艦店,組建自己的茶葉銷售公司,不惜重金招攬優秀的營銷人才,以重點培育并開拓鄭州市場。”為此,他表示,未來三年,將在鄭州投放500萬元的宣傳費用。如果這一切進展順利,解開鄭州的“困局”,將指日可待。
其實,造成鄭州之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資金鏈不夠強大,而茶產業對資本的依賴性很強。“無論是擴建茶園,還是營銷宣傳,或者在大城市建店,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
王章春曾考慮引進戰略投資,但又擔心“引狼入室”,因此,他過去都以滾雪球的方式自我“造血”,但這種方式速度太慢,且成效不太顯著。多方取經后,他決定走資本市場的“輸血”道路:“力爭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將仰天雪綠以捆綁方式實現上市。”在他的手中,還有業績不錯的房地產等投資項目。
無論上市之路如何,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幾年內,受益于信陽市“十二五規劃”中鼓勵茶產業做大做強的相關政策,以及仰天雪綠度假村的生態旅游帶動,加上2009年底獲批為河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仰天雪綠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利好的消息不止這些。等到仰天洼茶場新建的萬畝茶園投產后,仰天雪綠的年產茶量將從現在的60萬噸躍升到150萬噸,從而徹底改變其每年供不應求的局面。因為堅持走的是中高檔茶路線,屆時它的年銷售收入也將暴漲,甚至有望躋身河南茶產業界的“億元俱樂部”,躥升為名副其實的行業佼佼者。(作者: 馬俊冰)(原標題:王章春:茶生意的攻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