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盧氏香菇
2014/1/6 12:02: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盧氏是盛產食用菌的地方,古時就是有名的木耳、蘑菇、猴頭等山珍出產地。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又鼓勵農民大力發展香菇生產,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成為南方各省食用菌市場重要的貨源供應地。
盧氏境內有伏牛山和熊耳山等,山雖多但不高,崇山峻嶺中生長著茂密的櫟樹林。拿盧氏人的話說,這是祖先留給子孫的一筆巨大財富。在過去,這些櫟樹被伐倒后,靠自然調節生長黑木耳,朵大肉厚,很有名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掌握了人工制菌技術,也就是先培育菌種,然后在段木上鉆眼塞入菌種,讓其快速生長黑木耳,使黑木耳的產量大幅提高。到了上世紀80年代,農民們的經濟意識增強了,并且掌握了食用更普及價值更高的香菇生產技術,多數農民開始轉向香菇生產,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到了1997年以后,當地政府將香菇生產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點,號召農民采用新技術發展香菇。這些新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用新技術生產香菇,只是將樹枝、秸稈等粉碎成末后裝袋排除雜菌,然后點上培育的香菇菌種,發菌后就可長出香菇了。這種袋料香菇產量高,原材料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不再浪費林木,山上的次生林木、雜木均可使用。十多年來,盧氏縣的香菇生產突飛猛進,鄉鄉村村有安排,家家戶戶都種植。
如今,在盧氏縣,每年冬天人們上山砍伐雜木、櫟樹枝干,利用農閑開機粉碎;到了春天,相互間幫忙裝袋,再入蒸籠用蒸氣消除雜菌、點入香菇菌;入秋,這些袋料在室內發菌后,被搬到院外的架子上,一排一排地擺放著。當氣溫降到20攝氏度以下時,那些袋料香菇開始萌生慢長,不久,朵朵胖胖的白色菇丁就冒了出來。這時候,人們開始用小刀片將結實的塑料袋割開一個小口兒,讓菇丁透氣生長。再過幾天,菇丁慢慢變成了傘狀,等全部撐開就可以收獲了。冬天氣溫低下的時候,香菇在冷風的作用下,裂開了一條條十字形口子。菇傘頗似荷花,所以人們稱它為花菇,最貴時在南方一公斤可賣三四百元。截至2010年,該縣的袋料香菇發展已達到7847萬袋,生產新鮮香菇9萬余噸,菇農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盧氏香菇的特色是朵大肉厚,質細嫩,味鮮美,氣味芳香,滑潤爽口,營養豐富,花菇率高。1991年榮獲國家“七五”計劃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得“綠色食品”證書,2004年通過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據分析,每100克香菇干品含蛋白質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45克、粗纖維7.8克,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鐵、磷等礦物質。特別是富含蔬菜中貧乏的維生素D,該產品具有活血、解毒、滋補、美容、化瘀、抗癌、防病、提高免疫力等醫療保健功能,因此很受市場歡迎。除了供應國內各大市場外,還遠銷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當地政府為了引導農民實現生產銷售良性循環,實行集約化經營,專門在香菇生產中心地區西南山的廟臺投資興建了香菇批發市場,全縣生產的產品大都集中于此,然后批發到全國各地乃至出口到國外。如今,廟臺批發市場已經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一年四季客流不斷,成批的香菇在這里裝箱運出。同時,從福建等地引進電爐烘干、菇片加工等新技術,使菇農能夠增產增收。在滅菌環節上,在有條件的地方改進了蒸氣滅菌的原始方式,采取臥式或立式高壓設備滅菌、紫外線殺菌等現代化手段,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產品質量。
每到初冬時節,在盧氏,只要你走進村子,就能看到家家戶戶到處晾曬著剛從袋料大棚中收采下來的香菇,那圓圓的菇朵和胖胖的菇丁格外引人注目。一些鄉村生意人騎著摩托車走門入戶,就地收購干香菇或鮮香菇,只要價格合理,當即就能成交,十分方便。
在良好的經濟效益驅動下,盧氏香菇生產逐漸向外輻射。受其影響,靈寶的朱陽鎮、陜縣的店子鄉等有經濟林資源的地方,也開始發展香菇生產,而且產量正在逐步提高。
香菇作為三門峽地區的土特產品,目前已經形成自己的優勢,干香菇成品經過精細包裝,檔次也得到了提高。在三門峽市區的超市或商場,香菇的銷售向來很好,許多人將其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原標題:三門峽:盧氏香菇)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1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