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地風物 滎陽柿子
2014/4/25 11:04: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滎陽柿子久負盛名,栽植廣泛,產量較高,據后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載:“黃柿出洛渚州,尤以京襄盛之。”(京襄系古鄭國的初都,位于滎陽市的市區東南10公里處)由于滎陽地處嵩山與黃河之陰,氣候土質宜栽耐旱柿樹。境內流傳“千年柏、萬年槐,老槐樹還得問柿伯”的諺語,說明柿樹的壽命與溯源都很長。
在滎陽的山嶺崗洼之地,毎至夏秋季節,一簇簇一片片的柿樹林,間以掛在枝頭黃橙橙的水柿、艷如紅燈的火罐柿,構成一道道層林盡染的景觀。柿子不但味道甜潤可口,還有藥用價值。《本草求真》記載:“柿霜清肺胃之熱,能治咽喉口舌瘡痛。霜糖不同于蔗糖,是別具風味、另有特色的一種糖。”滎陽汜水的柿子,還受到慈禧的青睞,有“汜水柿子不納糧”的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挾光緒逃到西安,次年8月回鑾經過滎陽,因口渴見柿樹上紅燈籠似的柿子,忙問接駕的知縣:“聽說滎陽物產豐富,不知這是什么水果。”知縣忙答:“是柿子,好吃得很。”示意衙役摘下熟透的烘柿,并拿來準備好的柿餅呈上。慈禧吃后,滿口生津,及甜似蜜又頂饑解渴,連連稱贊,知縣很機靈,見慈禧對柿子這么喜歡,就又講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年幼饑餓難忍,吃了柿子得以活命,登基后封滎陽柿子樹為“傲霜侯”的故事。慈禧聽得很開心,當她聽到滎陽柿子賦稅重的情況后,當即決定免除柿子的賦稅。從此滎陽柿子不納糧,還成了貢品。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所著的《華蓋集續篇》里,對滎陽霜糖也極為稱贊。
歷代滎陽人種植柿樹,采摘、加工、食用、銷售柿子及產品,賴以生存。由于柿樹耐旱,又旱澇保收,使這里的人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荒災之年,故有“一年柿子半年糧”之美譽。因此,對柿樹栽培亦倍加重視,其產量十分可觀。1949年統計,全縣柿樹60萬棵,年產鮮柿1500萬公斤,柿餅600萬公斤。1947年7月鄭州專署公布的數字,當時汜水縣(現滎陽市的部分轄區)柿霜糖生產量達到21.2萬公斤,數目相當可觀。1963年河南省林業學研究所調查報告(存上海圖書館),滎陽共有柿樹58.2萬株,年產柿果1632萬公斤,1966年到1972年鮮柿產量均達1500萬公斤。
滎陽柿餅的焙餅、霜糖素負盛名。經烤制后的焙餅,便于運輸,新中國成立前,僅汜水縣每年經廣州、香港銷往海外不下百萬斤,霜糖也有數十萬斤,獲利頗豐,聞名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這些地區的僑胞,視柿餅、霜糖為中藥材,故經營柿餅、霜糖的,均為藥材商行。1993年,滎陽柿子被評為鄭州市十大名產。(原標題:滎陽柿子)作者:鄭明駝 王 黎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