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期走進黃河博物館
2012/3/19 11:49: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當一輛輛卡車在黃河邊呼嘯而過,緊急運送各種物資抵御40年來最嚴峻的凌標志性的龍門鯉魚雕像正對著靜靜的館門。這座成立于1955年的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博物館,曾經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修建的初衷是向觀眾介紹黃河的地理地貌、水旱災害、河患治理等內容。
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的展區內,模型和標本櫥窗落滿了灰塵,偶爾傳來幾位工作人員的講解聲。
影視展覽區內,一臺早已放不出圖像的電視機前擺放著三排空空的折疊椅,旁邊立著銹跡斑斑的搖頭電風扇。不遠處的一位母親正試圖將她7歲大兒子的注意力從地面上的螞蟻轉移回泛黃的展板上。
標有“黃河千里提防”字樣的模型也因為水箱漏水而無法展示黃河決堤一瀉千里的災難性后果。
博物館社教部主任董金玉按動開關,幾次努力嘗試都沒能讓一塊黃河流域范圍展板上的小燈泡亮起來。
“我是20多年前來這里工作的,當時用的就是這些展板。”董金玉說。她將館內參觀者稀少的原因歸結為博物館接待力量有限和展覽的專業性較強。“一般只有黃河水利專家和上地理課的學生會來參觀,其他人很少。”
從河南新鄉慕名而來的董偉華在瀏覽完展覽后略顯失望。他住在河南原陽黃河邊的同學總和他提起這條神奇的河流,可他并沒有能從博物館的展示中看出它的偉大,也沒能弄懂最近報紙上總提到的“黃河凌汛”是什么意思。
博物館館長王建平說,博物館的大部分展板都是二三十年前添置的。包括兩名館長在內,只有12名工作人員。現在平均每天的參觀人數只有30人左右。目前每年的經費僅能夠勉強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開放。
這間有著輝煌歷史的博物館曾經接待過多位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泰國公主詩琳通到中國訪問時曾經點名要求來黃河博物館參觀。多位國外駐華使節還曾特意將他們的子女從北京送來這里,了解黃河。
王館長稱這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不久后,總體投資近4000萬元的黃河博物館新館將落成,許多現在因為展覽場地所限而放在倉庫里的“寶貝”都將被陳列在那里。
王建平說:“希望到那時有更多的中國人能夠來這里參觀,了解這條對我們國家有特殊意義的河流。”
在博物館圖片陳列區的醒目位置,擺放著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是毛澤東1952年視察時坐在堤岸邊眺望黃河河道的情景。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并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對沿岸地區來說,它是福也是禍:既帶來了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也因為決口和改道帶來了災難。汛時,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黃河博物館卻是門可羅雀。(原標題:凌汛期走進黃河博物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桂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