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廟要變成傳播中原文化的圣地
“我們確實和一間有國學教育成功嘗試的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文廟東廂房就是教室。為了突出國學學堂特色,孩子的書桌采用仿古條幾,座椅的形狀類似蒲團。文廟將為世人營造一種學國學的雅致氛圍。以后,在文廟的尊經閣還將經常性的開辦國學高層講座。讓文廟成為‘地處廟內幽深處,悠悠傳來讀書聲’的圣賢之院。”中國文廟保護學會常務理事、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處長宋秀蘭接受采訪時這樣解讀她參與創辦的國學學堂。
宋秀蘭說,在經過一年多的協商和詳細考察后,鄭州市文化局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最終選定了省內一間以推廣“國學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為合作對象,共同開發在國內消失100多年的“前廟后學”式傳統學堂。
該學堂以少兒國學教育為主,以成人國學教育為輔,適齡兒童除了學習國學內容之外,還要完成國家現行義務教育體系的九年一貫制基礎教育內容。其目的是培養有純善美德,具備正心、正德、正見、正行,融貫東西的現代人才;對成人以公益性質的國學熏洗為主。
“不久之后,鄭州文廟會成為傳播中原文化的圣地,可能成為國內最大,最扎實的國學交流基地。”合作學校方負責人侯超很有信心。
學廟書生的課程設置
由于是全日制的教學,對于4~7 歲的學齡前兒童,學堂主要課程體系以國學經典教育為基礎,雙語通讀通識中西經典,包括《大學》、《論語》、《中庸》、《老子》等中國經典著作,以及《伊索寓言》、莎士比亞作品等英文經典名篇等西方經典著作。
藝術教育強調情感的培養和情商教育,利用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怡養性情。
體育教育則以平衡生命體能,挖掘中國傳統健身智慧為主,把中國傳統內家武術與現代體育相結合,通過體智修煉,創新生命健康。
對于成人,則開展成人誦讀經典、及國藝和國術的修習。
鄭州文廟現代記事
2001年8月,5位鄭州市人大代表提案重修文廟;
2001年10月,鄭州市人大形成《關于加強鄭州商代遺址、鄭州城隍廟、鄭州文廟維修保護,盡快開發利用的議案》,隨后,鄭州市政府對管城區的文物景點,進行了重新規劃,并委托清華大學編制改造規劃;
2004年10月,全國惟一由政府投巨資3000多萬元的鄭州文廟恢復工程開始;2005年10月,文廟向世人試開放;
2006年8月,鄭州文廟恢復“前廟后學”的傳通教育功能。
文廟的歷史創新意義
“率先恢復文廟“前廟后學”的傳統教育功能,已經超越了文化遺址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普通意義。一年多來經專家反復論證,我們一直在籌劃“前廟后學”的文化發展模式,并面向全國尋找合作單位,如今一切終于塵埃落定,我們期待這種教育模式能為中原文化崛起的一面旗幟。”宋秀蘭的話鏗鏘有力。
“在沉寂百年之后,鄭州文廟“前廟后學”的創新教育模式,恢復了它真實的歷史面目,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國學專家申自強這樣認為。(原標題:鄭州文廟復辟古代教育模式 推廣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