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民間剪紙
唐代詩人韋莊寫過一首《春盤》詩,描述了古人春節時在院門上掛門箋的情景。詩中這樣寫道:“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陽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這種門箋是剪紙的一種形式,好像旌旗小幡一樣。逢年過節掛在門上,用于驅災辟邪,招財納福。在古代,門箋不僅用于居家宅合,就連繁華鬧市的老字商號,也常常掛它來招徠顧客。門箋只是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種用途,而大多數的剪紙,則用于四時節令和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
剪紙,這種由勞動人民發明的美術制作活動遍及全國。不同的地區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響,審美情趣和感情表達方式都不甚相同。我國南方的剪紙,具有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的特點。北方的剪紙,大多粗獷豪放、質樸夸張。而河南的剪紙,明顯帶有中原文化的風格,構圖簡潔,厚重凝煉,內涵豐富,黑白對比反差大。在河南各地,都有用剪紙美化生活、裝飾房屋的習慣,自然各地都有妙手生花的剪紙高手。然而最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要數豫西靈寶、盧氏、陜縣、洛寧、新安等縣。在這里,上至80老嫗,下到未諸世事的娃娃都會剪紙。
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后,姑娘和媳婦們“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過春節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那些慶賀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使儉樸的農舍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渲染了隆重熱烈的節日氣氛,也常常使屋子的主人喜氣洋洋,精神愉快。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鄉民們成群結隊,呼朋喚友,串門拜年,互致問候。當然,欣賞窗花剪紙,也是拜年的一項內容。大家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姑娘媳婦們嘻笑成一團。在這時,如若誰的剪紙受到眾鄉鄰的夸贊,這方剪紙的作者就會榮耀無比。
不僅春節需要剪紙、其他節日同樣也要剪紙。在河南靈寶縣,正月十五過后,人們要用黃裱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以提醒人們春耕即將開始,要愛護耕牛,做好春耕的準備。也有人說,這是為了驅邪除病。傳說,春秋時的老子,在函谷關令尹喜的住宅潛心撰寫《道德經》時,函谷關附近流行瘟疫,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老子的青牛吐了一個大肉團,當地人把它抱回鄉里。結果,肉團驅走了瘟神,人們轉危為安。大家都說老子的牛是頭神牛,具有鎮邪除魔的作用。由于春天經常流行瘟疫,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十五以后,用黃裱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金牛的下面粘一條紙帶,紙帶上用朱砂寫上四句話:
新春正月二十三,
太上老君煉仙丹。
家家門上貼金牛,
一年四季保平安。
二月二龍抬頭節、五月初五端陽節、十月初一鬼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節,巧巧手們紛紛用剪紙來表達自己的愿望。
伴隨著剪紙,還有一些有趣的民謠在民間廣泛流傳。像農歷六月初六,中原大多數地區稱它為“望夏節”、“炒面節”、“閨女節”。而豫西卻認為是“鬼哭日”,這天鬼在地下難忍酷暑,便嚶嚶哭泣。于是,姑娘媳婦們便剪把扇子插在墳頭,表示自己并沒有忘記去世的親人。所以,流行在六月初六剪扇子時的民謠是:
六月六汗水流,
剪把扇子插墳頭。
晚輩都應盡孝道。
死者九泉樂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