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陰差陽錯的文武之道
2012/6/27 10:29:49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底,在山東巡撫寶座上坐了兩年的袁世凱接到清廷昭令,出任直隸總督。當年12月21日,袁世凱偕同唐紹儀一行數(shù)十人,由一營親兵護送,威風十足地離開濟南北上赴任,他得意地對部下說:“我在山東巡撫任內(nèi),一共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剿辦山東境內(nèi)的拳匪;另一件是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期,保境安民。”假以歷史的眼光,袁世凱自詡的“武功”實在不足稱道,倒是他的“文治”有不俗之處。
玩弄權(quán)術(shù)無師自通
袁世凱早年科舉屢試不中,便棄文習武,前往山東投奔嗣父袁保慶的密友吳長慶,就在吳的營中讀書。袁世凱謙抑自下,時作激昂慷慨之談,很快取得吳長慶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為慶軍營務處幫辦,成為一名小小的軍需官。經(jīng)過10多年的投機鉆營,平步青云地升任山東巡撫。
在任山東巡撫時,為了解山東各府州縣的情況,袁世凱經(jīng)常派員分頭下去密查。他總是先派一個人去,接著再派另一個人去。這兩個人都對他直接負責,但彼此之間誰也不知情。如果他們所查的結(jié)果互不相同,他還照以前的辦法另外再派兩個人分頭去查,然后再把所查的結(jié)果和上次的對照。對查報真實的予以獎勵,對謊報不實的則進行處罰。袁世凱曾對兒女們說:“做一個長官,最要緊的是洞悉下情,只有這樣,才能夠舉措適當,如果受著下邊的蒙蔽,那就成了一個瞎子,哪有不做錯事的?”
1900年7月,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慈禧太后圣諭催促袁世凱立即出兵保衛(wèi)京師。袁世凱一面回奏朝廷即日調(diào)兵兼程北上;一面打電報以山東省的名義參加“東南互保條約”,宣布對外國人“負完全保護責任”。他隨后把部下叫來,囑咐說:“你們帶兵6個營北上,必須慢慢走,等等瞧,走到直隸省邊境得停下來,看準風色行事,切不可和洋兵沖突,引起戰(zhàn)爭。如果北京失守的話,兩宮必然出走,你們就應該找到兩宮所在,帶兵前往保護圣駕,這時行動越快越好。”
八國聯(lián)軍撤退以后,慈禧太后在西安行宮接到袁世凱恭請“兩宮回鑾”的電報,便取道河南、直隸回京。袁世凱便在山東各地急忙采辦大宗綢緞、日用品及食物,另備白銀20萬兩,派人專程去太原上貢。
同年12月15日,袁世凱由濟南親自到直隸省順德府迎接兩宮圣駕。袁世凱望見太后御輦來到,便匍匐道左、跪請圣安,隨即放聲大哭。眾大臣一看都大吃一驚,因為這是一件犯忌的大事。按清朝制度,王公大臣除了國喪舉哀大哭外,平時絕對禁止對皇上哭泣。隨駕官員見袁世凱此觸犯天條之舉,都替袁世凱擔心。慈禧太后也覺得很奇怪,便問袁世凱為何要哭。袁世凱抽泣著回答:“臣見圣容消瘦,痛徹肺肝,不覺失禮,忘卻大罪在身。”慈禧聽了袁世凱的回答,反倒安慰說:“瞧你這孩子,咱們今天能夠見到面,總算是菩薩保佑,現(xiàn)在你也用不著再傷心難過了。”并一再夸獎袁世凱是一個盡情盡理的大忠臣。
1901年11月初,李鴻章生命垂危時,上書清廷保薦袁世凱繼任其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清廷準奏。但是袁世凱的生母此時在濟南病逝,根據(jù)清廷制度,袁世凱應“丁憂”辭職。慈禧認為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告密有功,并有太原進貢及順德府接駕等忠貞表現(xiàn),乃親準袁世凱即刻上任,這在清王朝是絕無僅有的。
興學育才有所作為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王朝認識到要變法自強,并下決心興學育才。光緒皇帝發(fā)布了書院改學堂的上諭。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諭旨后立即組織人員起草了《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于1901年9月上奏光緒皇帝,認為“國勢之強弱,視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學校。誠以人才者,立國之本,而學校者,又人才所從出之途也。以今日世變之殷,時艱之亟,將欲得人以佐治,必須興學以培才。”奏請先在省城設立大學堂,分齋督課,其中專齋相當于大學,正齋相當于中學,備齋相當于小學。尤為重要的是,他還擬訂了《山東大學堂章程》,分學堂辦法、學堂條規(guī)、學堂課程及學堂經(jīng)費4章,對如何創(chuàng)辦省城大學堂作了十分詳盡的規(guī)定。10月初,奏折得到清廷的照準,于是山東首先辦起了一個官立山東大學堂,10月正式開學。這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后,在各省最早興辦的官立大學堂。
這是山東官辦“新教育”之始,也是全國興辦的最早的省立大學堂。山東大學堂同私塾和科舉制度比較起來,已經(jīng)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具備了近代正規(guī)高等學校的體制和規(guī)模,那時雖然還不像現(xiàn)在這樣劃分專業(yè),但也分了本科和預科,學制定為3年,并有嚴格的考試制度,課程設置除了經(jīng)學外,開設了20多門課程,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外國語。新課程雖然大多數(shù)是基礎(chǔ)課,但在清末已屬先進,別開生面,具有時代氣息。在隨后的不長時間里,景賢書院和濟南書院也分別被改為東運中學堂和濟南府中學堂,接著又創(chuàng)辦了山東師范館。
山東在開辦新式學堂方面進展較快,一時成為各省效法的榜樣。武將出生的袁世凱后來經(jīng)常與其子女談起這件事,他說,自己從小就痛恨科舉制度,一生中能有興辦山東大學堂這樣的不經(jīng)意的“得意之筆”實在是“最為得意的事情”。
鎮(zhèn)壓民眾心狠手辣
1898年,閻書勤、趙三多率領(lǐng)山東冠縣義和拳舉起了“助清滅洋”的旗幟;1899年,朱紅燈領(lǐng)導山東平原起義,高呼“扶清滅洋”,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1899年底,袁世凱接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并帶去了自己新建的武衛(wèi)右軍,到任的次日他就頒布《禁止義和拳匪告示》,露出了鎮(zhèn)壓人民、充當洋奴的面目。袁世凱將山東原有的舊軍加以改造,派馮國璋負責主持操練事宜。袁世凱對官兵訓話說:“義和團實屬匪類,以仇教為名,而陰逞不軌。”
并當即派遣防營前往各州縣鎮(zhèn)壓,他認為殺一儆百是個有效的方法,就抓住肥城縣義和團殺死英國傳教士布魯克的事件,作為媚外資本,派精兵悍將前往肥城大肆搜捕團民,押往濟南,請英國駐上海副領(lǐng)事“觀審”,當即判處2人死刑,1人終身監(jiān)禁,3人充軍,4個村保受鞭笞之刑。并命令當?shù)卮迕窠患{賠償費白銀9000兩,又給布魯克建立紀念碑。
袁世凱對義和團展開了極其殘酷野蠻的血腥屠殺,他接連不斷地命令所屬軍隊,要見“匪”必殺,對于那些“拳匪”成堆的大小村莊,可以開炮轟擊,不必縮手縮腳。如作戰(zhàn)不力,“無論官兵一律提頭來見!”又命令各級地方官,捕獲“拳匪”不必開堂審案,可以當場處決。雷振春奉命去清剿齊東縣,該縣有一個700戶人家的大村,大都參加了義和團,土寨堅固,兼有快槍。雷振春感到為難,請示袁世凱。袁世凱正言厲色對雷振春說:“辦大事的人切不可有所顧及,若再這樣姑息下去,安有肅清之日,你立即回去,如他們膽敢抗拒,立即開炮轟擊,務求早日解決戰(zhàn)事。”雷振春即返齊東,遂命炮兵轟擊,使該村成為廢墟。當時,山東民眾對袁世凱恨之入骨,民間流傳著“殺了袁龜?shù)埃覀兒贸燥?rdquo;的歌謠。
袁世凱所屬軍隊有洋槍大炮,在清朝軍隊中是現(xiàn)代化的一支武裝力量,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山東義和團仍然堅持反擊清軍,但由于力量分散,寡不敵眾,經(jīng)過幾次悲壯的戰(zhàn)斗后,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損傷。首領(lǐng)朱紅燈被捕英勇就義,其他首領(lǐng)王立振、王立言、朱士和、邢殿五等人見這位新巡撫不像前任巡撫那樣善待他們,所采行的措施極嚴厲,于是紛紛率領(lǐng)徒眾向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發(fā)展。李鴻章當時正任兩廣總督,看到直隸遍地烽火,而山東則是風平浪靜,慨嘆贊賞地說:“袁家這小子,真不含糊!”(原標題:袁世凱:陰差陽錯的文武之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200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