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時20余年整理編纂、數易其稿的《濮陽西水坡》(考古發掘報告)一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西水坡遺址位于濮陽縣城西南隅,面積5萬余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對該遺址進行兩次考古發掘,開挖探方125個,探溝3條,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遺址自下而上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東周、漢、唐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清理古墓葬216座、甕棺葬69座、房址6座、窯址2座、灰坑359個、東周陣亡將士排葬坑30座。其中,最引人注目是的用蚌殼擺砌而成的三組龍虎圖案(B1、B2、B3),三組圖案呈一字形南北排列。B1為墓葬附屬物,墓主人居中,為一壯年男性:頭南足北,仰身直肢。龍居于墓主人之右側,昂首曲頸,狀似騰飛;虎居左側,張口露齒,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狀。龍虎皆頭北尾南,背向墓主人。B2內容為龍虎鹿。鹿臥于虎背之上,二者皆頭向北,龍頭向南,龍身與虎疊壓,右上方擺一精致石斧以及似鳥的蚌砌動物圖案。B3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蚌砌人形。第一組中的龍形象堪稱商周以后龍形象的鼻祖,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專家們譽之為“中華第一龍”。
《濮陽西水坡》(考古發掘報告)一書共分上下兩冊,收集相關文物圖片320幅,圖紙610張,撰寫文字145萬字,從學術角度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西水坡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資料及有關情況,不僅對西水坡遺址的遺跡、遺物進行了類型學的闡述說明,而且采用自然科學手段對遺址出土的一些特殊材質的器物進行了科學分析研究。該書的出版,對研究新石器時期豫北、冀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譜系、東周時期的戰爭形態、龍的起源、中國文明起源及美學史、宗教史、天文史等相關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原標題:《濮陽西水坡》考古發掘報告正式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