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無子無嗣,卻違規獨享陵寢,規制更嚴重超標,蓋過老公
□記者 盛夏 文 通訊員 劉愛德 圖
引子
記者去潞王陵,是在一年中最冷之時。
出新鄉市北十三公里,有太行山余脈名鳳凰山。依此山而建兩座明代陵寢,東陵區為萬歷親弟弟潞王朱翊镠之墓,西陵區是其次妃趙氏之墓。兩座陵寢的用材大多是青石白石,人稱“中原石頭城”。它們是“國保”,是世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已列入“世遺預備名錄”。
2011年1月8日,記者抵達時,山上溫度零下15攝氏度。一個細節是,潞王陵前放生池內養的錦鯉,有幾十條如標本般凍結在厚厚冰層里。
我行走于龐大陵園內,凍透了,只能一再躲入冬暖夏涼的地宮。風景是有氣質溫度的,如江南杏花是暖的,鐵馬西風是寒的。這座王陵,滲透著極端清寂之氣,氣質溫度本已是冰點以下,時令上的酷寒,不過更襯托其寒冷罷了。
氣質清寂的王陵,自建成之初,與外界的關聯便是隱藏的,是不敞開的保守姿態,勃發出強烈自我保全的欲望,人們只能止步于高墻與陵門外。
到如今,陵雖在,墓已空。陵園高墻,圍住的是個“空殼”,一個沒了昔日王氣滋潤、失去實際功用的實體。它沒有坍塌于空間之中,是因青石白石壘砌而成。它已經坍塌于時間之外,是因為過去永不再來。
行走于潞王陵,我看到,從物質上,它通過墓地龐大面積、建材自我表述,從意境上,它對幽深淡遠有追求,兩者相遇意外生成,磅礴氣勢中有柔情纖態,大刀闊斧不忘精雕細刻。這一點,在潞王陵次妃墓尤為突出。
這座次妃墓,依面積論,專家稱為“中國最大王妃墓”。長久以來,它被種種謎團深鎖。它為何會有龐大特殊“逾越規制”布局?為何會建成馬蹄形會有雙重城墻?為何會有全國罕見丫環墳?它初為寺院后成監獄又是怎么回事?墓主人趙次妃,又是何等女人?她和潞王是紅顏知己還是怨偶一雙?她死后極享哀榮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迷霧重重,吸引我走近她。
只因太后喜愛 小丫環死后享王妃之尊
“趙妃墓南北長285米,東西寬136米,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城門樓、牌坊、祾恩門、享殿、欞星門、明樓、寶頂、地宮一應俱全。完全是親王墓的規格。”潞王陵博物館館長周馮建道。
硬件雖硬,但軟件太軟。查遍史料,關于趙次妃的記載寥寥。
從侍女到次妃,趙氏“火箭升遷”,源于她死后萬歷特下的一道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定制唯王正配得冊為妃,至于侍媵例靳不封。而效有勤勞情可恤者,亦得推恩而追錄焉。爾趙氏系圣母所賜,隨封之國,難拘常例,特允王請追封爾為次妃,以彰朝廷篤念親王之意,靈其有知服此修命。萬歷二十九年六月二十日(標點作者加)”
這里面,明白講出,趙氏是潞王母親孝定皇太后侍女,是被母親派到兒子身邊的隨侍妾媵。她被追封,是潞王請求、萬歷體貼弟弟才破例而成的。
她生前寂寂,逝后備極哀榮。又是極偶然的因素,墓地被完好保留,但墓室盜掘一空,生前圖景,無法通過隨葬品“視死如生”還原。
現在的次妃墓享殿遺址上,立著趙妃漢白玉雕像,潞王陵博物館內,也有畫像,是秀麗溫雅的類仙女風格。我以為不足信。
據著名史學家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解讀:“(萬歷時期)大量宮女都出身于北京及附近郊區清白之家。經多次甄別與淘汰,入選者被女轎夫抬進宮門。這些女孩子年齡在9至14歲之間,容貌和生活常成為騷人墨客筆下的題材。其實一般來說僅僅端正,驚人的美麗并非選擇標準。”
趙氏出身,當源于此。至于“趙氏們”的生活,除了騷人墨客的“意淫”,實則可憐。被皇上看中的概率極小,絕大多數宮女在使婢生涯中度過青春,中年后也許配給某宦官為伴,所謂“答應”。也可能被送到紫禁城西北部養老打雜,死后尸體火化,由政府統一埋在無標記墳墓里。
趙氏較幸運。她成為孝定太后的貼身侍女,孝定太后只有兩個親兒子,一個是萬歷皇帝,一個是潞王。哥哥比弟弟大五歲。
潞王生于1568年,他21歲時離京,走了37天到衛輝就藩。之后,終生未再見母親哥哥。哥哥送他到皇極門,母親則悲痛難舍。孝定太后挑了19歲的趙氏跟兒子到封地。
趙氏是隨侍妾媵,但事實上,她是孝定皇太后的代表,名雖半主半仆,其實是實權派。作為皇家制度附件,她可能缺乏普通人的快樂,但一樣享有尊榮。
她的身份與生活,我們可拿一熟悉例子解讀!都t樓夢》中賈寶玉首席大丫環襲人,是賈母侍女,被派去照料寶玉,人人敬她三分,寶玉不叫姐姐不開口。她若生子,會晉升為“姨娘”,成為主子。
潞王正妃李氏生一女夭折。潞王到衛輝后,曾先后納十個妾媵,其中有兩個生育子女。后來承嗣的小潞王朱常淓,是妾楊氏所出。趙氏無子女,按說處境不妙。但從其喪事可看出,無子也沒有影響她的地位。
到了1601年,31歲的趙氏過世,被推恩封為次妃,但她享有這樣的陵園仍大有問題!睹鲿洹芬幎ǎ淮H王只能建一座陵墓,其妃子夫人,只能“同一享堂,不許另造”。為一個次妃單獨建親王級別的陵墓嚴重違制。趙妃墓在明藩王墓中,因此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性。
陵墓修造經過怎樣?墓志缺失,我們找不到答案。事實上,關于建陵前后,說法多種。一說此陵是潞王特為趙妃所建;一說此陵是潞王給自己建的,趙妃先逝,就給了她。趙妃逝后13年,潞王逝,他即在此陵東側再建陵墓。
趙妃死后被追封,因孝定太后健在,“上頭有人”,算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其墓極“超標”卻未被查究,還是皇太后天威所感嗎?
這個皇太后是怎樣一個人?她為何如此眷顧趙妃呢?
皇帝敕封丫頭 是看太后他*的面子
孝定皇太后姓李,算是強勢“虎媽”。對兩個兒子有嚴重影響。
萬歷十七歲時,一次夜宴,宮女不會唱新曲,萬歷怒,要斬首。最后在隨從勸說下,以斬發代斬首。這本是輕狂少年的惡作劇,太后知道后,脫去簪環,準備祭告祖廟,廢掉他立皇弟潞王。萬歷嚇壞了,在母親面前跪了很久,老媽才答應給他自新機會,并讓他和師傅張居正商量,訂出改過方案。
關于李氏,《明史》有極簡潔的記載:她出身寒微,12歲進裕王府當丫頭。之后生了兩個兒子。1572年舊歷五月,10歲的大兒子明神宗登基。李氏當時28歲,朝廷進入“主少國疑”的非常時期。
兒子登基第一個月里,李氏做了兩件大事:撤換司禮監掌印太監,孟沖換成了馮保;撤換內閣首輔,高拱換成張居正。由此形成權力“鐵三角”。其時萬歷太小,監護人李氏實則攝政。她管大兒子很嚴,對小兒子就寵縱得多,兩人情感更自然。
李氏對趙氏青眼有加,特意派到小兒子身邊,趙氏也應具備她所欣賞的特質:草根出身,聰明理性,不乏心機,有權威感。
把自己的丫頭發給兒子,是老太太控制兒子的手段。1581年,李氏的丫頭王氏被萬歷看中懷了孕。萬歷很怕老媽罵自己,哪曉得李氏特高興,她力挺王氏先封為恭妃,接著王氏生了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但萬歷一直想立福王為接班人,理由是王氏出身宮女,李氏聞聽大怒罵萬歷:“別忘了,你也是宮女的兒子。”
如此力挺草根宮女,她其實是想把給小兒子的趙氏打造成另一個“恭妃”。
面對強勢母親,萬歷奈何不得,但潞王從情感上很依賴母親。一個例子是,潞王46歲時,母親過世,他極其哀痛,三個月后也死了。
因敬母親而敬趙氏,給趙氏面子就是給老媽面子,潞王太明白這個理了。弟弟要求封趙氏次妃咱就封,給弟弟面子就是給老媽面子,萬歷太明白這個理了。【原標題:從丫環到王妃,潞王府上演“宮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