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的岳廟始建年代不詳。明景廟元年(1450年)重修殿宇,建筑近百間。雖然晚于杭州岳墳298年,但至今畢竟有554年歷史,因此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曾關心這座岳廟的保護情況,要求禁止在廟里開會,保持古廟的靜穆。他還曾稱許岳飛是河南出的一個大好人,并親筆書寫了《滿江紅》一詞,手跡現已刻成碑碣。不過,岳飛的形象之所以深深扎根于民心,并不是由于個別領袖人物的表彰,而是基于他“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以及在他身上所集中體現的“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的高風亮節。此外,岳飛蒙冤受難,也是激起后人對他同情、緬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經歷了夢魘般的“十年浩劫”之后,因“三家村”冤案而慘遭迫害的作家廖沫沙,就專門為湯陰岳飛紀念館題寫了一首七絕:“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千古奇冤昭雪盡,子孫萬代莫重溫。”強烈表達了這位“文革”幸存者銘記歷史教訓力避重蹈覆轍的強烈愿望。
瞻仰湯陰岳廟,不僅會引起游人的遐思聯想,還會引發一些學術上的探討。
湯陰岳廟西大門是一座斗拱形重翹式的木結構牌樓,飛檐尖聳,形如群雁比翼,名曰“精忠坊”。穿過大門,便見山門前并排跪著五具鐵像,即殘害岳飛的罪人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王俊。但也有游人提出,在這個長跪處,也應有宋高宗趙構的一席之地。因為正是這位昏君,甘愿向入侵者俯首稱臣,并在一日之內連下12道金牌,迫使節節勝利的岳家軍揮淚班師,以圖茍安于東南半壁河山。在投降派迫害主戰派的過程中,趙構更是聽之任之。無怪乎秦檜將他的倒行逆施說成是“此上意也”。著名學者周振甫在為湯陰岳飛紀念館題寫的一首七律中,就有“高宗倘不屠功狗,賊相何能觸逆鱗”之句,集中代表了后人對宋高宗的憤怒譴責。
湯陰岳飛廟寢殿四周的墻壁上,有一件十分吸引游客的文物——由37塊青石方碣組成的《出師表》石刻。相傳紹興八年(1138年)秋8月,岳飛行軍路經河南南陽,適逢天雨,在武侯祠內歇息。他有感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揮淚走筆,一氣呵成,書寫了這幅佳作。但據有些學者說,1138年8月15日前,岳飛已奉命離開鄂州(今湖北武昌),沿長江東下,途經江西、安徽前往臨安(今浙江杭州),似無自鄂州北上南陽的可能。因此,這幅岳飛墨跡很可能系偽品。不過,單從書法美學的角度觀賞,這件作品的確瀟灑剛勁,書體多樣,刀工精煉,構幅莊重,仍不失為一件書法珍品。
岳廟內另一幀岳飛《滿江紅》的石刻,內容也曾引起人們的爭議。這闋詞的書寫者為王熙,書寫時間為明代天順二年(1458年)春二月,正文楷書,計112字。爭論的焦點是這闋《滿江紅》究竟是不是岳飛所作。否定者認為,這闋詞不見于宋、元之書,寫作時間地點均已失載。詞中的“踏破賀蘭山缺”又是明代后期的一句抗敵口號。岳飛當年的軍事目標是直搗黃龍府(今吉林省境內),而賀蘭山在今甘肅河套西面,與岳飛的進軍方向相背。肯定者則認為,岳飛既有詞中抒發的豪情壯志,又有吟詩填詞的功力,完全可以寫出這闋《滿江紅》。這首洋溢正氣的作品,在元代自然只能暗中流傳,不可能著錄于典籍,但至遲在15世紀50年代初期,即已在有關著作中出現。比如景泰初年鐫刻的《精忠錄》,就收錄了《滿江紅》這闋詞。至于賀蘭山,很可能指坐落于河北磁縣境內的賀蘭山,并非指河套地區那座同名的賀蘭山。我認為,岳飛的作品在流傳過程中,不排除有后人加工的可能;但這闋《滿江紅》既然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愛國詩篇之一,并與岳飛的精神渾然融為一體,再去辯論作者的真偽似無實際意義。
在湯陰岳廟流連之際,蔡博士跟我講述了一件往事。他說,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有人提出要將這首《滿江紅》從教材中刪去,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臺北市有關機構在師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有81%的教師認為這闋詞既洋溢忠愛的熱忱,又是文學瑰寶,極適宜作為教材。有68%的學生對這闋詞表示“很喜歡”,認為它可以培養愛國情操。結果刪除這篇作品的提議遭到了挫敗。我對蔡博士說,這件往事可以說明,岳飛精神是兩岸民眾共同的精神財富;發揚岳飛精神,有利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一位學者詩中所云:“擎天一岳誰能撼,愛國英風萬古欽。”【原標題:湯陰有座岳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