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紅旗渠畔的沉思

2014/2/20 10:57:37 點擊數: 【字體:


    我們有幸,一次次親吻歷史;歷史有幸,一次次親歷偉大! ——— 引子
  
    來林州之前,我就鉚足了勁想寫寫紅旗渠。可真的看到魂牽夢縈的她后,卻又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她的確是太偉大、太厚重了,偉大厚重得就像眼前的巍巍太行山,拔地擎天,難以企及。
  
    正是暮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綠色已略顯灰暗,如同無聲流逝的歲月,更如這方百姓所經歷的世事滄桑。童年的印象總是深刻的。記得幼時看的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就是風靡全國的《紅旗渠》,飄揚的紅旗、干勁十足的人們,人定勝天的口號,人山人海的場面……這些元素以及被感動得熱血沸騰的樣子已經定格在自己的心底。所以當我真的走進這凝聚著太多歷史色彩的龐大水利工程時,感覺是來朝拜的,就像朝拜一座巨大的精神家園,虔誠之心難以言表。
  
    我在紀念館里走著,仿佛是在用腳步丈量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是的,穿過歷史的隧道,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清楚地窺見歷朝歷代的興亡更迭、過眼云煙的聚散漂流。但無論何朝何代,一個新的政權建立后,總是要經歷一個勵精圖志、萬眾一心、無私奉獻的創業時期的,從秦朝的大一統到西漢的文景之治,從盛唐的貞觀之治到大清帝國的康乾盛世,歷史驚人相似、如出一轍。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毛澤東時期,更是把這種民族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是出現了千古未有的宏大氣象。北京的十大建筑、南京長江大橋、紅旗渠……等等,就是這種宏大氣象的紀念碑。
  
    紀念館坐落在紅旗渠主干渠的末端,是一個叫分水嶺的開闊地帶,其實紀念館就建在紅旗渠河道上。“分水嶺”三個字是修渠的帶頭人楊貴先生題寫的,猶如三塊巨石般厚實。字為心畫,千古不易。只有心里裝著百姓、心里裝著事業的人才會產生這種溫厚磊落的筆法。水渠建成近半個世紀了,但一提起紅旗渠,人們總會發自內心地與楊貴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一起。一個為百姓立德立功的人,歷史是不會忘記的,百姓是不會忘記的。紅旗渠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大的民生工程,劈山開嶺,鑿洞架橋……經過十年鏖戰,共削平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134個,修渡槽150座,挖砌土石方1604萬立方米,修渠總長度達1500公里。紅旗渠的建成,使林縣從1萬畝的水澆地擴大到60萬畝,一舉摘掉了缺水貧水的帽子。如果聯系到當時的技術條件、經濟實力,一個貧困縣上馬并完成了這樣一個巨大工程,無疑是驚世駭俗的人間奇跡,展現了人類為理想奮斗產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心中除了震撼還是震撼。你想,這樣的縣官,百姓能忘掉嗎?
  
    修渠的百姓是苦的,但這是舍小苦避大苦呀!如果不把渠道打通,漳河水引不過來,世世代代因水而貧、被水而困的歷史還在繼續,那才是大苦大難!為了自己、為了家鄉、為了子孫后代謀福祉,受苦受累又何妨?
  
    我停留在一張照片前詢問解說員:“干活的人吃不飽,可為什么照片上這些姑娘還胖胖的,水靈得很?”“她們這不是胖,而是因營養不良得了水腫病。”解說員表情嚴肅地向我解釋。我點著頭,剛剛要輕松一點的心又沉重下來。從一幅幅照片上可以看出,一部紅旗渠的歷史就是一部喋血飲水的歷史,是一部生命嚴重透支的歷史。還是用一組數字說明問題吧:整個紅旗渠工程共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占14.98%,縣社隊投資5839.66萬元,占85.02%。不要說在世界其他國家,就是放在當下的中國,也是不可想象的。巨大的工程,少許的資金,靠的是什么?靠的幾乎是全縣百姓的義務奉獻。修渠工時就達8000萬個,若按每個工時10元計的話,僅勞務工資就需8億元,可在紀念館從頭搜到尾也沒發現勞務費的字眼,全部是干部群眾的無私付出。難怪中央紀委把其作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呢,看來是有深刻道理的。
  
    從最后一個展室出來,走在灑滿陽光的院落里,腳下是嘩嘩流過的渠水,一簇簇金黃的野菊花分外鮮艷。我的心情也隨著水聲花香輕松了許多。走著,走著,就在即將離開紀念館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西邊房子的門口有一男童,正用抹布擦拭木門。因他個子矮小動作很是吃力。我禁不住好奇地走過去,問男孩:“幾歲了?”“5歲。”男孩怯怯地答。“是誰讓你擦門的?”“媽媽”,男孩沖前方努了努嘴。
  
    不遠處一掃地的中年婦女正沖這邊笑著,質樸溫和。一笑,如山菊花,淡淡的卻又很是燦爛。
  
    看到這一幕,我感覺讀懂了什么,是讀懂了一方百姓的情懷,善良、奉獻的情懷。我想假如當今政府再號召百姓義務出工修建民生工程的話,他們還會一呼百應嗎?會的,眼前的男孩仿佛做出了回答,眼前的大山也做出了回答,對我來說是如釋重負的回答。
  
    我頓足在時年已85歲高齡、從國家扶窮辦退休的楊貴先生為紅旗渠題寫的“十句十水”石碑前。這是對紅旗渠、對一段歷史最好的概括和總結吧,更凝結著一位歷經風雨的耄耋老人對家鄉的摯愛,對一方熱土的赤膽忠心。
  
    白色大理石碑前,我感慨萬千,再次陷入沉思:曾一度沉寂的紅旗渠為何今天又迎來熙熙攘攘的參觀人群?難道說是單純的為了旅游嗎?非也。當一個民族經歷了太多的風雨,經歷了太多的痛楚之后,就開始重新思考,就會找尋失去的精神,就會找尋真正的心靈家園。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紅旗渠精神是我們不可遺失的精神家園!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抵御一切外來勢力的侵略,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建成了三峽大壩,建成了成昆鐵路、成渝鐵路、京滬高鐵;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可以應對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一切的自然災害;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做到衛星上天、舉辦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李炳鋒【原標題:紅旗渠畔的沉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濟南日報 2014.01.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