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她的印象早已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然而“青山依舊在”,那些曾經見證過輝煌歲月的古遺址還留在這片大地上。1800多年前,它們或是高城深池,或是亭臺樓閣,而今都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化為一抔黃土。
如果你是一個喜愛懷古的人,那么不妨在閑暇之余到這些古遺址中尋訪一番,觸摸下歷史的痕跡。
議事臺遺址
鄢陵縣馬欄鎮議臺村的議事臺,為曹操屯田、議事的遺址。東漢末年,曹操在許地屯田,而議事臺便是屯田區域的中心。現在議事臺東北有一洼地,群眾稱黃家洼,就是當年挖土建臺的地方。
射鹿臺遺址
許昌縣陳曹鄉境內的射鹿臺,是曹操、劉備斗爭的“見證者”。當時曹操用漢獻帝的金令箭射中一鹿,眾人以為是皇上箭法高超,齊呼萬歲,曹操卻放馬遮在漢獻帝面前迎受歡呼,這惹怒了劉備身后的關羽,他提刀拍馬欲殺曹操,被劉備急忙制止。
德星亭許昌小西湖源于東漢末年。當時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匯水成湖。
小西湖畔的德星亭,是紀念東漢末年名士陳寔和荀淑所建。陳寔以有德行聞名于世,荀淑以品行高潔著稱。史書記載,有一次,陳寔、荀淑兩家在西湖聚會,恰太史上奏:“賢人聚,德星現。”漢靈帝便將天上的“德星聚”歸在他們兩家身上,在小西湖邊敕建“德星亭”,又名“聚星亭”,以彰顯陳、荀兩家的德高望重。
漢魏許都故城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位于許昌縣張潘鎮境內,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此,曹魏時為五都之一,南北朝時被北魏大將周幾毀于兵火。現在的漢魏許都故城遺址仍具古代京城的風范,逶迤的城垣上有多層夯土,遺址上先后發現有四神柱礎、銅司馬將印、戰國玉璧、“萬世千秋、千秋萬歲”和“萬歲”銘文瓦當等計百余種、上千件。
毓秀臺
毓秀臺,又名天爺廟,位于漢魏故都內城西南隅,即現在的河南省許昌縣張潘鎮東南部,距許昌城 20公里,臺高15米,原占地4000平方米(現面積略有減少),是漢魏故城遺址在地面的唯一實物遺存。據說,昔日的毓秀臺,臺下布列著數十處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筑,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歇的地方。
臺王遺址
臺王遺址即是曹操練兵臺遺址,位于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西。三國時期,此地為許都西南重鎮。
三里侯冢遺址
鄢陵城北的三里侯冢又名三賢冢,是曹操第三子曹彰的墓冢。傳說曹彰是一員勇將,深受曹操喜愛,又與曹植交好。曹丕即位后,對曹彰深為忌憚。在中秋節時,曹丕以兄弟團圓之名召曹彰進宮,后用毒棗將其毒死。隨后曹丕下令厚葬曹彰,下葬時他還調集30萬大軍,每人抱土一包添造成一座高大的墳墓。 現冢高于地面約4米,南北70米,東西60米,面積約4200平方米。該遺址斷崖文化層堆積十分明顯,地下3米處發現有土坑墓。1963年該遺址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寔故里、陳寔墓
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今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陳寔曾任太丘長,德高望重,與其子紀、諶并著高名,時號“三君”。陳寔與潁川鐘皓、荀淑、韓韶并稱“潁川四長”。陳寔于公元187年病逝,葬于苑店村。陳寔墓位于長葛市古橋鄉苑店村東,墓冢占地177平方米,高7米,墓苑占地約4667平方米。
運糧河
公元196年,曹操在許下屯田時,為方便運送糧草、灌溉農田,下令開鑿了運糧河。如今的運糧河全長7400米,早已成為一條城市河流,既擔負著雨季排澇的重任,又具有改善城市面貌的功能。市民如在河邊散步,亦可憑欄吊古,想象1800多年前古人開鑿運糧河時的情景。作者:呂正子【原標題:運糧河邊憑欄吊古漢魏故城仰古都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