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戀情,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兩人相識之初,侯方域即“作小詩贈之”,有人考證,他的《四憶堂詩集》卷二的《贈人》、《金陵題畫扇》兩首,即是為香君所寫。其中七絕《贈人》后來被孔尚任《桃花扇》所引用:“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爭御富平車。青溪盡種辛荑樹,不及春風桃李花。”
后來,侯方域將他們兩人的交往寫成《李姬傳》。這篇散文熔班馬傳記、韓歐散文和傳奇小說手法于一爐,突出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之高潔品格,將香君的聰慧、俠義、堅貞,寫得栩栩如生,有聲有色,躍然紙上。整篇文章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是侯方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孔尚任《桃花扇》的重要藍本。
侯方域才名素著,弱冠時就譽滿公卿間。研究者認為,那時他的文章逞才使氣,駢儷多姿,詩歌則俊逸雄渾,格調高朗。與香君相識至明朝滅亡,是他活躍于政壇、文壇的時期,其作品漸臻成熟,多表現憂時憫亂、憤世嫉俗的情懷,其詩變得沉郁悲涼,可稱詩史;其文則由駢入散,氣勢充沛而婉轉流暢,描寫細膩傳神。明亡隱居期間,則多寫故國之思,遺民之情,詩歌情真意切,深沉含蓄;散文雄健奔放,富于變化。
清順治九年那次江南之行,是他一生創作的高峰期。他的《壯悔堂文集》收錄142篇散文,其中近40篇寫于此時;他的《四憶堂詩集》所選前20年詩作共四卷,此次江南之行則有兩卷。有論者認為,這個時期侯方域因歷經喪亂,感慨頗多,在歷史的巨浪漸趨平定時,痛定思痛,冷靜反思,其作品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際的時代精神,具有豐富的人生和社會歷史內涵,在清初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詩文集刊行后,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遠方之士偶得其書者,爭分自抄錄……天下好古之士,無不慕《壯悔堂文集》,而望之若云霄。”來河南做官的文人,往往派人持牒到商丘求購,有的購買十部不止,而朝中的名公貴卿,幾乎案頭都有他的著作。研究者認為,侯方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開創一代之文風。
當時人將他與魏禧、汪琬并稱“國初三大家”,這個說法后來被《四庫全書》、《清史列傳》、《清史稿》采納,遂成定論。三人中,魏禧善于議論析理,精當透徹,汪琬敘事生動流暢,文風純正,而侯方域才華英發,文筆委曲老練,造詣最高,堪推第一。如當時的文學大家王士禎寫道:“今日論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遠近無疑詞。”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侯方域37歲即郁郁而終,有人大感惋惜:“使天假之年,窮究理要,博極群書,以其雄邁者轉而雄深,韓、歐境地,豈難到哉!”
應該指出的是,侯方域并不是商丘文壇的“獨苗苗”,在他前后,商丘的“雪苑社”人才濟濟,極為活躍,侯方域的成長離不開這片沃土。
雪苑社同聲相應
商丘的雪苑社,在明末清初之時,是有重要影響的文學社團,其文學主張和創作實績,均享譽全國。
“雪苑”之名,其來有自,即西漢梁孝王的梁苑,又稱梁園、東苑、菟園,司馬遷《史記》說:“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梁孝王把這里建得花木竹林繁盛,水榭亭臺精美,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當時,文人雅士鄒陽、羊勝、枚乘、司馬相如都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客,其間,枚乘作《梁王菟園賦》、鄒陽作《酒賦》、羊勝作《屏風賦》,風雅之名遍聞天下。“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之典即出于此時此地。南朝宋著名文學家謝惠連游此地時,正值寒冬大雪紛飛,遂作《雪賦》一首,因而又有“雪苑”之稱。
據王樹林教授考證,1611年,經歸德知府鄭三俊倡言,歸德城就成立有雪臺社,侯恂、侯恪兄弟即其成員;1627年,經當地官員萬元吉倡言,雪苑社正式成立,侯方域年僅十歲,但文采初露,亦參與其中,與前輩們詩文唱和,歷練文筆,得益匪淺。研究者臧守剛先生認為,這個時期,雪苑社成員胸懷天下,大膽指斥時弊,洋溢著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在藝術上崇尚新奇綺麗的文風,侯方域深受影響。
后來侯方域隨父進京,“才名播譽公卿”,大約與雪苑社的這段創作實踐大有關系。1640年,侯方域南京落第,于桃葉渡辭別李香君,回到歸德城,因他的歸來,雪苑社再度興旺。此時,侯方域的名聲和才情已今非昔比,他成為主盟者。因時代和地域的關系,社中諸人表現出許多的共性,此時天下大亂,懷才不遇、憤世憂時,成為創作的主要內容,慷慨激昂成為撥動心弦的節奏。
雪苑社諸子談論創作之道,共同切磋琢磨,如侯方域所說,“余與賈開宗尤晨夕與諸子賦詩”,“莫不以文采自著,而躬行相砥,甚盛事也”。在這個過程中,侯方域的文學創作日趨成熟。在藝術上他總結和繼承唐宋以來小說、戲劇中有關細節描寫、角色體驗與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用于散文創作,創作出諸多傳記性佳作。
南明滅亡后,侯方域再次回到故鄉,這時雪苑社成員多在戰亂中死去,數年后,才匯聚新同仁,再樹雪苑社之幟。歷經喪亂,又值滿清初立,這個時期的雪苑諸子流露出疏離社會現實的志趣,更注意表現其內心的人生體驗和復雜的情感世界。藝術上他們文宗韓、歐,詩宗杜甫,而侯方域的創作實績尤在散文創作上, “倡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時”,成為清初大家。
后期雪苑社成員亦非泛泛之輩。宋犖雖說仕途得意,官職吏部尚書,但詩文創作也成績卓然,尤其詩歌創作名氣很大,曾與號稱“清代第一詩人”的王士禎齊名。賈開宗則是雪苑社元老級人物,早年落拓不羈,是歸德府“三狂士”之一,曾效仿阮籍大醉六十日。為詩學杜甫,后學陶淵明、韋應物,能自成一體。徐鄰唐古文功力深厚,以塾師為業,對太極圖說、皇極經世、先儒語錄皆深究其奧,篤志躬行,因耽于學問,“盡落華藻,形若木雞,一見就知是有道之人”。這些雪苑人物,與侯方域一起重現往昔梁苑風雅,也構成侯方域卓越文學成就的重要背景。
家學淵源詩宗杜甫
侯方域的另一文學背景,則是家學淵源。他的叔父侯恪文學才華出眾,考取進士后即入翰林院為編修,后成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在天啟、崇禎年間,侯恪的詩名很盛,他為詩推崇杜甫,與洛陽王鐸、歸德同鄉彭堯瑜相互推舉,反對當時盛行的公安派、競陵派深幽孤峭的詩風。“溯源風雅,深惡新體(指競陵體),見時流所作,輒呼盧笑,謂人不觀江海,而羨涔蹄;不覽華岱,而夸卷石;不愛秦松漢柏,而取蟠曲盆盎中物,失之遠矣。”
受叔父影響,侯方域幼年即開始詩歌創作,很早即以“詩與制藝名海內”,二十歲左右,他的《晉齋詩集》流傳開來,受到時人稱許。當時文壇大家錢謙益一見其詩,便大加稱譽,認為“其詩俊快雄渾,有聲有色,非猶夫蒼蠅之鳴,側出于蚓竅者也”。
此時,侯方域論詩,主張應以風雅為宗旨,以盛唐杜詩為典范,對杜甫尤其推崇,因為“昔杜少陵生李唐肅、代間,間關氛,曾無虛日,而避蜀逃秦,能以忠義自持。一飯一吟,不忘君父。故其詩多憂悄之思,雄郁之氣,亙古彌今,卓然不朽”。“夫少陵一集,而古今天下治亂、興亡、離合、存沒,莫不畢具。”
不過,從侯方域的創作看,這個時期,作為豪門公子,又正當年少,他的詩作多為友朋間的酬唱賦詠,流連光景之作。雖然受侯恪影響,他把《詩經》與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作為詩歌創作的榜樣,但并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
從南京應試之后,侯方域步入社會,投入復社與閹黨阮大鋮等人之間的殘酷斗爭,特別是親歷明王朝的覆亡,以及清政府威逼他應試之事,昔日的狂放少年終于體會到人生的艱辛,這才深刻領悟《詩經》的風雅之道和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
順治九年,他再次前往江南,故友們的生死離散,引發他強烈的“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其間,他與詩友相挽,“當吟而輟,當醉而醒”,決不能再寫一些詩酒唱和、流連光景的作品了。
據王樹林教授所述,侯方域于清順治九年編纂《四憶堂詩集》時,將《晉齋詩集》作品刪去大部分,僅存六十二首作為新詩集的第一卷;其他五卷詩的編定和創作,都是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詩作。所以,今天讀到的《四憶堂詩集》六卷,展現了明末清初廣闊的歷史畫卷,和這一歷史過程中作者復雜而又豐富的思想感受,具有較高的社會認識價值。
王樹林教授說,因文名太盛,侯方域的詩名為文名所掩,“特別是乾隆以后,其《四憶堂詩集》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世人遂鮮有推許其詩者。其實,他‘詩追少陵’,并為當世所重;其詩歌理論,在明清之際的詩壇上,也是較為典型并有廣泛影響的”。
侯方域詩文俱佳,明末清初之時卓然為大家,但歲月荏苒,他的文名逐漸黯淡。不過,由于孔尚任《桃花扇》選擇以侯方域與李香君的離合之情,寫朝代更替的“興亡之感”,侯方域卻在無意中成了他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也因此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只不過,在這部不朽的劇作中,當年大名鼎鼎的侯公子變成了李香君的配角。
《桃花扇》永留香君美名
“普通人一生,再好些也不過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聰明之人,就在扇子上面略加點染
成為一枝桃花;愚拙之人,就守著看一輩子的污血扇子。”著名作家張愛玲的話說得既聰明又蒼涼。
她的感慨由《桃花扇》中感人的一幕而起:
阮大鋮利用權勢逼迫李香君給漕撫田仰做妾。李香君一心思念遠行的丈夫侯方域,當然不肯從命,當著搶婚人的面以頭撞地,把斑斑血跡都濺在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給她的詩扇上。目睹此景的一位友人深受感動,把扇面上的血跡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花扇”。
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
香君一個娘子性格是個蠻子
懸在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誰復是個蠻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個什么樣子
當今這個天下都是騙子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亂子
抗戰初期,林語堂先生的書齋懸掛著一幅李香君的畫像,天天看著,然后就寫下了這首詩作。對于一個柔弱女人所表現出來的浩然正氣,林語堂欣賞有加,他甚至把《桃花扇》中李香君痛罵阮大鋮的一段唱詞,與岳飛的《滿江紅》相提并論,說都是動天地、泣鬼神的文字。
《桃花扇》已經問世300多年,卻仍有著無限生命力。這部被稱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的戲曲,一共44出戲,據說若要全本演的話,要演五天才能演完。前幾年,江蘇省昆劇院將它改編為兩三個小時的《1699·桃花扇》。2007年6月,這部劇作在享譽歐洲的蘇黎世音樂廳上演之時,1500個座位無一虛席。據說,該劇的演出,門票提前一周即告售罄,2個多小時的演出令觀眾興奮不已,劇終,掌聲持續了近20分鐘,江蘇藝術家謝幕十多次才讓音樂廳平靜下來。
隔著300多年的時光,《桃花扇》跨出國門,來到異域,仍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不能不讓人感慨藝術超越時空的魅力。
孔尚任在劇本中一再宣稱,《桃花扇》是“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皆確考實地,全無假借”,只有在“兒女鐘情,賓客解嘲”的細節處,方才稍有點染,但亦絕非“烏有子虛之比”。也正因此,有人把《桃花扇》視為信史,或“至少前半部是信史”。不過,《桃花扇》中,侯方域、李香君雙雙出家,一個到北山之北,一個到南山之南,這個結局令全劇的悲劇性十分完美。但實際上,侯方域、李香君卻是在歸德古城先后郁郁而終,這個結局或許意味著,人生畢竟不是一場戲。 (全文完)
明末清初的商丘文學社團雪苑社,是當時有重要影響的文學社團,其文學主張和創作實績,均享譽全國,侯方域深受其影響,并曾是其主要成員。(姚偉)【原標題:"歸德古城與桃花名扇系列"之六 主盟雪苑卓然清初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