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關帝廟中的木雕、石雕和壁畫技藝讓人嘆服,其內容也有著特別的意義,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周口關帝廟石雕中有這樣一幅畫,所畫之物,非獅非虎,非貓非犬,而是一只頭上有角,身上有鱗,四肢短粗,掌爪各異,臉同獅虎,尾似蒲扇,回頭望日,血口獠牙的“四不像”。這里面有一個典故,相傳明朝弘治年間,姑蘇城內發(fā)生嚴重鼠害,把糧食、衣物、箱柜咬壞,就連長洲縣(今吳縣)公堂里的“明鏡高懸”、“日出東海”也沒有幸免,長洲知縣派人去請文征明作畫,以鎮(zhèn)禍鼠。知縣派人三次登門,才將文征明請到衙門。酒足飯飽之后,文征明道:“縣公叫畫何物?”知縣用筷子在桌上畫著說:“畫貓比貓大,畫犬比犬兇,畫獅比獅小,畫兔比兔猛,照此畫來——”文征明凝神靜思,然后提筆揮毫,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只如上所說的“四不像”。它歪頭望著太陽,張著血盆大口,獠牙伸舌,一爪握著玉如意,一爪托著金元寶,一蹄蹬動搖錢樹,一蹄踩著靈芝草。畫好后,知縣連連叫好,高興地問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征明一笑說:“想吞天地日月,欲括萬貫金銀,獅兔望塵莫及,縣公自悟芳名。”知縣知道是戲弄自己,很尷尬,但也只好連連點頭。
關帝廟石雕描述的就是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官老爺與這只野獸一樣,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貪得無厭,甚至連天上的太陽也想一口吞下,于是人們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貪”。
這個故事不單單對官,對商賈對世人也同樣有警示意義:為人,戒貪隱忍方能天地寬闊,方能大路平坦。
實際上,類似的石雕在關帝廟還有很多,它們成為關帝廟一道內在的風景。
關帝廟的石雕故事
與“四不像”故事相同,關帝廟拜殿柱礎上的一幅石雕,講的是老馬識途的故事。
馬被中國人視為尊貴、祥瑞的象征!妒斑z記·周穆王》中記載,周穆王馭八龍之駿巡行天下。在唐朝,馬是最高統(tǒng)治者權威的象征。馬還象征著自由自在通向成功和平安,舊時信使靠騎馬來傳遞信件,人們希望從馬上的信使那里得到親朋好友平安的消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在周口關帝廟里,有關馬的題材有三個,分別為春秋閣廊柱柱礎、拜殿柱礎和儀門柱礎,尤以拜殿柱礎上的一幅刻得最好,題材選自典故《老馬識途》故事!俄n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通‘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山戎國攻伐燕國,應燕國的請求,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國,又擊退了山戎國請來的孤竹國軍隊。但假裝投降的孤竹國黃花元帥帶路時,把齊軍引入迷谷,自己乘機逃跑了。齊軍左沖右撞,找不到出路。危急時刻,跟隨齊桓公的相國管仲獻策:老馬能識途。于是就讓幾匹老馬在前面走,大家緊隨其后,老馬果然把軍隊帶出了迷谷,走上了歸路。
宋代詩人陸游在《東窗遣興》一詩中形容:“老馬漫知路,鈍錐寧出囊。”又在《自述》詩中曰:“心如老馬雖知路,身似鳴蛙不屬官。”
石雕上一老一幼兩匹馬,奔波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已走至頂峰的老馬不由得放慢了腳步,回過頭來顧盼幼馬,擔心它能否像自己一樣識別出來時的道路,平安地回到家。頗耐人尋味。
比較有典型意義的還有春秋樓的柱礎石雕“柯爛忘歸”。
傳說晉代王質入石室山打柴,遇見幾位老人下圍棋。王質就把柴刀放在椅子下面看他們下棋。一局還沒下完,一位老人對他說:“你怎么還不回去?”王質低頭一看刀柄已腐爛;氐郊依,同輩的人都已去世。后以“柯爛”做圍棋的別稱,用“柯爛忘歸”形容長時間地流連忘返,用“爛柯年”表示光陰易逝、世事變遷。唐錢起《過瑞龍觀道士》詩:“主人善止客,柯爛忘歸年。”
王質爛柯,出自梁任窻《述異記》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所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爛柯忘歸,后世成為文學家筆下的題材,如陸游在《余年四十六入峽忽復二十三年感懷賦長句》中道:“樵柯爛盡棋方劇,客甑吹成夢未回。”黃庭堅《記夢》詩中也說:“兩客爭棋爛斧柯,一兒壞局君不呵。”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有贈》一詩中也曾經提到:“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關帝廟還雕刻著很多歷史典故,比如精衛(wèi)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勵心、張良進履等。“張良進履”出自《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說的是:張良的祖父、父親,都當過韓國相國。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一天,一個須眉皆白的老人在橋上把鞋子蹭到了橋下,叫張良去撿回來,還要幫他穿上。張良恭敬照辦。老人約他五天后的早晨在橋上相見。五天后張良來晚了,老人讓他過五天再來。沒想到五天后張良又晚到了,老人要他過五天再來。張良怕再遲到,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老人經過再三考察,知道他學習心誠,就將《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張良得此兵書,潛心鉆研,憑借滿腹韜略及智謀,助劉邦平定天下。漢朝建立后,張良以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留侯。
酌泉勵心典故源自《晉書·吳隱之傳》,是說:“朝廷欲革嶺南之弊,隆安中,以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jié)領平越中郎將。未至卅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世,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始不易。”
人們都說喝了貪泉的水,能使人貪得無厭?墒牵逭疂嵉膮请[之卻有意飲之,而操守愈加清廉。王勃《滕王閣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憂歡。”白居易《廣府胡尚書頻寄詩因答絕句》:“尚書清白臨南海,雖飲貪泉心不回。”
關帝廟折射的會館文化
周口關帝廟,不同于洛陽關林、山西解關帝廟等地的關公廟宇,它不只是為紀念關羽,最初它是一個商業(yè)會所或會館。
從史料看,在明永樂年間,商業(yè)會館在國內就已經出現(xiàn)。它并非為商人所專設,其性質也不是單一的。
會館的出現(xiàn)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工商業(yè)人口迅速增加,易地經商成為一種趨勢。各地商人紛紛選擇適合自己經營的城鎮(zhèn),從事商業(yè)活動。這些異地的商人到達某一城鎮(zhèn),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后,逐漸在此定居。由于他們是外來人,在經營或生活過程中,難免與當?shù)剜l(xiāng)紳、商人發(fā)生矛盾,為了維護自己、發(fā)展經營,他們往往自發(fā)聯(lián)合起來,建立同鄉(xiāng)會,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而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需要,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率先出現(xiàn)了商業(yè)會館。
會館是本會成員活動的固定場所,又是一個建筑群。它是由該會館的成員出資建造起來的。這種建筑群體,規(guī)模有大有小,一般來說,完整的會館建筑,是以間為單位構成的單庭建筑,再由單庭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成建筑群體。主要建筑有照壁、戲樓、牌樓、翼門、鐘鼓樓、配殿等。
河南商業(yè)會館,是指在河南從事經營的商人或主要是外籍商人集資建造的會館。這種會館,是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同步的。因此,稱之為商業(yè)會館。它出現(xiàn)于清代康熙年間,在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鼎盛。以社團和建筑群體的形式,記錄了外地商人在河南活動的足跡,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河南地區(qū)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面貌。
周口在明末至清朝,是經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工商業(yè)發(fā)達,舟車輻輳,萬商云集,有“小武漢”之稱,為河南四大名鎮(zhèn)之一。山西的鋼鐵、豫西的山貨、兩湖的竹木、兩廣的紙?zhí)、天津的食鹽等,均在此地集散。各省商賈紛紛來周口經營,并建立同鄉(xiāng)會館,實施行業(yè)受理,為同鄉(xiāng)排憂解難,解決經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他們先后在周口建有10個大型會館,這10所會館分別是福建會館、糖業(yè)會館(又名烽陽公所,或“理門”公所)、覃懷會館、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江南會館(又名安徽會館)、兩湖會館(又名湖廣會館)、陸陳會館(又名平王廟)、油業(yè)會館(又名大王廟)、(沙河)南岸山陜會館(又稱關帝廟)、(沙河)北岸山陜會館(現(xiàn)存的“國保”關帝廟)。
目前,北岸山陜會館是周口十大會館中唯一幸存完整的會館,其余九座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被拆或被毀。
實際上,北岸山陜會館的保存也歷盡了風風雨雨。這座雄偉壯觀、建筑藝術極高的關帝廟,曾經受多次兵禍和其他形式的破壞。按史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曾國藩為鎮(zhèn)壓捻軍起義,當時以周口為據(jù)點,曾將這座會館作為行轅和兵營,把大殿做馬圈,香爐當馬槽,其時滿院污穢,狼藉一片。光緒十五年(1889 年),廟內鐘鼓樓毀于大火。1944年5月,日寇攻入周口,將關帝廟作為駐軍點,他們燒毀了門楣,砸毀了正脊上的仙人和獅子寶瓶,搗毀了部分神像,使關帝廟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日寇投降后,關帝廟仍未平安,國共兩黨展開了“拉鋸戰(zhàn)”,關帝廟就是拉鋸戰(zhàn)的犧牲品。最嚴重的破壞是1947年7月23日,在第二次解放周口時,我軍與盤踞在關帝廟的國民黨交通警察進行了激烈戰(zhàn)斗,至今關帝廟中的一些石碑和墻壁上仍然留有許多彈痕。
新中國成立后,關帝廟也改了用途,它先是由原周口市糧食局面粉廠使用,改造了部分建筑格局,將后院兩側僧人的住房和生活用房全部拆除,并蓋了臨街房,作為議價公司和糧店營業(yè)。“春秋閣”大殿則安裝了面粉機,樓板鋸成圓孔,多處墻體挖成大洞,部分木刻被拆除或損壞,匾額楹聯(lián)全部丟失。1970年,山門又被拆除。及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下,紅衛(wèi)兵爬上關帝廟的屋頂,砸爛獸頭,破壞了部分木雕、石雕,使關帝廟再一次遭到破壞。
直到1979年,周口市成立關帝廟文物保護委員會,關帝廟才逐漸受到重視和保護。1988年以來,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政府先后撥款數(shù)百萬元,修建了山門、飧殿、戲樓等部分建筑,使關帝廟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2008年12月中旬,記者來到關帝廟時,雖然廟內還在建設中,但已是有板有形。它的冷峻孤傲、它的雄偉大氣、它的皇宮別墅般的華麗、它的精致雋永似在述說著周口過去輝煌的一頁,述說周口過去驕人的歷史。
關帝廟實際上就是周口固化的歷史,是周口過往歷史的見證、周口文化的一個坐標,也是周口讓人留戀回想的往事。
周口人沒有理由不愛護它、保護它、珍惜它。(全文完)
周口關帝廟中的木雕、石雕和壁畫不僅技藝讓人嘆服,而且內容也有著特別的意義,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圖為關帝廟石牌坊上的特色石雕。(首席記者李紅軍通訊員劉濤文記者于揚圖)【原標題: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標——周口關帝廟系列之五 關帝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