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如說:“佛法如空中之月,它只能出現在觀看者之心。你們勤懇地努力吧,道就在你的努力中尋覓!”法如也一如空中之月,你只能觀望,卻無法拉近與他的距離。這位當年赫赫有名的北方禪宗“定門之首”,卻很有些“不幸”——撰寫《續高僧傳》的道宣因為死得太早,無緣記錄法如這位大師,而后來的僧人傳也漏掉了法如。不過,法如的肉身最后歸葬于嵩岳,算是替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地位又砌入了一塊奠基石。
傳承:古寺禪風延千年
●“微妙心傳”東土扎根
佛祖的“微妙心傳”,即禪(禪是梵文譯音,本意是靜慮)一直沒能在印度本土形成獨立的法門,卻在中國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慧能沒有像同一朝代的玄奘、義凈那樣去過西土圣地,他從嶺南到黃梅,再從黃梅回嶺南,兩地之間不過千余公里。慧能的師兄神秀曾經向唐高宗和武則天推舉過慧能,皇家也曾降旨宣召慧能進京,但慧能回書稱身有疾病無法前往。這使得他一直處于“在野”的身份,能夠專心傳教。這一點倒頗似法相宗的祖師玄奘。唐高宗曾勸說玄奘返俗,并許以宰相的高位,但玄奘不為所動。當然,慧能和玄奘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玄奘學問淵博,而慧能連字都不認得。不過,滿腹經綸的玄奘卻只帶了一茬徒弟,就再也無人跟上趟了。而慧能呢?徒弟眾多,而且高徒眾多。
有一次,在南岳衡山,慧能的弟子懷讓拿著一塊磚老是在庵前磨來磨去。其弟子道一剛開始只顧自己坐禪,并不留意。時間久了,道一覺得很納悶,問道:“師傅磨磚做什么?”答曰:“磨鏡子。”道一不解地追問:“磚哪里能磨成鏡子啊?”懷讓于是說:“磨磚既然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道一醒悟,放棄了以前苦苦坐禪的修煉方法。
慧能的徒孫希遷的弟子天然更是灑脫無比。一次在洛陽慧林寺遇上嚴寒天氣,天然拿來寺里的木佛劈了當柴燒,用來取暖。有僧人責備他竟敢燒佛,天然隨口就說:“我是在燒舍利呀?”僧人反問:“木頭里哪有舍利呢?”天然答:“如此說來,木頭佛就不是佛,你還責備我干什么?”
慧能的徒子徒孫們玄妙奇異的故事,給中國的佛教界留下了不少趣談。唐代是中國文化最昌盛的時期,佛教在當時尤其昌盛。慧能是禪宗的變革者,就他本人而言,他不識字而聞經開悟,正中“不立文字”的真言。所以,他的徒子徒孫們,多是些把舊法當障礙、思想很開通的人。慧能未剃度而先做祖,從不在乎形式主義的東西,他的觀念是“以心為佛,心外無佛”。慧能還舍棄了衣缽,在他的心目中衣缽只是信物,不要也罷,要了易起爭端。
這種不為戒律所困的禪風,一直從唐代刮到宋代,刮到清朝雍正年間的皇宮內。清朝初期,朝廷是偏向佛教的密宗的。到了雍正這位皇帝,卻喜歡在深宮內院與和尚一起參禪,自稱“圓明居士”。雍正自感已經大徹大悟,他詔告天下禪師,可以隨時找他談禪論道,他決不以帝王的身份自傲。他同時下詔訓誡天下和尚不可學作文章詩句,要以專心修道為務。據傳,中國佛教徒出家在頭頂上烙燒戒疤,便是雍正的杰作。
●“革律為禪”成就禪宗
少林寺的沉寂和洛陽的衰落息息相關。歐陽修曾說:自大宋以汴梁為京師,建廟社,洛陽空而不都。達官貴人及富商大賈紛紛離去。寺院歲毀月壞,與游臺、釣池并皆荒蕪者,十有八九。
在公元936年至1056年的120年間,少林寺的歷史留下了一段空白。專家們至今也沒有找到關于這個時期的少林寺的任何文獻或文物資料。就連在洛陽做過僧官的贊寧,在他于公元988年完成的《宋高僧傳》中,也沒有收入少林寺的僧人。
五代時后周世宗柴榮厭惡佛教,公元955年,他斷然下令實行廢佛政策,當時所毀寺院3萬多座。這是佛教遭受的一次沉重打擊,這場災是否殃及到少林寺,情況不明。
所幸5年后,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得皇位。北宋初期皇帝太祖、太宗都好佛法,于是佛教又開始興盛起來。不過,到北宋末年,朝廷從崇佛轉向崇道。公元1119年,畫家皇帝宋徽宗突然發起狠來,決意改革佛教。他覺得佛教是有害禮儀的胡教,非改革不可。宋徽宗對佛教的改革完全是形而上的:“其以佛為大覺金仙,服天尊服;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服巾冠,執木笏(一種狹長的木板子)……”
對宋徽宗的改革,百官反應冷淡。當時只有開封府尹盛章執行得比較賣力氣。大臣蔡京聽說后對盛章說:“佛教內多英雄儒士,一旦毀其居而奪其衣食,他們將何處安身立命?一旦聚而為變,場面不好收拾呀!”徽宗聽到蔡京的說法后大怒:“此輩想恐嚇我嗎?”一些僧人想與朝廷理論,盛章把為首的日華嚴、明覺等7人杖殺。
不過沒等徽宗騰出更多的精力去鏟平佛教,金人便把他和他的北宋王朝給鏟平了。趙宋王朝南渡之后,又對佛家客氣起來。
徽宗對佛教的抑制不是趙宋王朝的主流,宋代多數皇帝包括太祖趙匡胤都是尊崇佛的,并且他們都很偏愛禪宗。北宋一朝,對佛教影響最大的政策是“革律為禪”。所謂“革律為禪”,就是把“律寺”改造為“禪寺”。“律寺”就是嚴守佛教經典理論的傳統寺院,“禪寺”當然就是信奉禪宗的寺院了。公元1102 年,朝廷命令每郡選一寺為禪寺。
禪宗在宋代的得勢有其社會背景。北宋是一個多次力圖變法而又最終無所成就的朝代。每次變法的半途而廢,都使得一些儒士產生“歸隱”之心。在這些想要歸隱的儒士們看來,儒是治皮膚病的,道是治血脈病的,只有佛是治骨髓病的。他們憂國憂民的心病已入骨髓,故紛紛入禪,以求暫且忘記憂國憂民之苦。
在洛陽居住時,司馬光仿效唐朝的白居易和如滿和尚的“香山九老會”,糾集了一批儒士如富弼、文彥博等結成“耆英會”。富弼中年之后真的迷上了禪宗,時常從洛陽跑到少林寺去聽法。歐陽修、蘇東坡、文彥博等都對禪宗很感興趣,與禪師過從甚密。
據說王安石曾對好友張方平說:“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此后儒家絕承無人,即使有,也非純粹的儒。”方平說:“怎么無人呢!還有超過孟子的,如馬祖和尚、汾陽和尚、雪峰和尚、云門和尚……”王安石不解其意,方平說:“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儒生們都去皈依釋氏啦!”由此可見當時儒士崇佛風氣之盛。
從仁宗到神宗的60余年間,由于帝王及朝中大臣的政策扶持,禪宗獲得空前的發展。
其實,自宋神宗起,“革律為禪”已經開始。這一“革律為禪”運動不緊不慢地持續了很長時間。
大約在公元1089年,當時的河南府尹韓縝,把曹洞宗義青大師的大弟子報恩禪師請到少林寺傳法,并將少林寺“革律為禪”,這是禪宗“曹洞宗”首次傳入少林寺。
宋代之后,少林寺一路走來,雖然歷盡坎坷,但始終禪風不斷。
253年前的一天下午,細雨之中,乾隆皇帝駕臨少林寺。據說,當時護駕的車隊在少室溪旁排成了長龍。那天乾隆皇恩浩蕩,凡是迎駕的僧俗各賜白銀一錠。
當天晚上,乾隆夜宿少林寺方丈室。那天一高興,乾隆就為立雪亭題了“雪印心珠”四字。立雪亭正在乾隆就寢的方丈室之后,細雨綿綿的那個晚上,這瀟灑一世統馭中國60年之久的乾隆皇帝,當該琢磨過“立雪斷臂”的故事吧?
●千古禪燈傳至今天
少室溪的流水在冬季總是悠著性子緩慢地東去,只有在雨水充足的季節,它的步伐才會顯得匆忙一些。少室溪流過少林寺門前,流出嵩山,此后便再也不肯回頭,一路滋潤著中原沃土,直到安徽潁上縣的八里河鎮注入淮河。
公元1981年,安徽潁上縣一位19歲的青年肩背一床舊被褥,懷揣30塊錢、20斤糧票,告別父母從潁水之尾啟程西來。在潁水之源的少室溪畔,他停下腳步,佇立良久,然后走進了千年古剎少林寺。對于潁上人劉應成來說,那一步決定了自己的一生……
當年的少林寺一派荒涼,但禪宗之脈還在這里延續。在立雪亭前剃度那天,時任少林寺方丈的行正大師正欲為劉應成剃度,恰巧白馬寺海法方丈由洛陽趕來。兩位大師為這個年輕人舉行了皈依儀式,賜法名釋永信。若干年以后,釋永信接了師父行正的衣缽,成了少林寺第30代方丈。
永信方丈更像六祖慧能,但他比慧能走得更遠,去過的地方更多,見識也更廣。1995年9月,在舉行了隆重的少林寺建寺1500年紀念典禮后,永信方丈發愿去尼泊爾、印度朝圣。在靈鷲山說法臺,即佛祖釋迦牟尼“拈花微笑”的那個圣臺,永信方丈脫鞋整衣,面朝靈鷲山那酷似鷲頭的山峰倒地三拜,隨后退到附近無人的巖石上獨自打坐。
靈鷲山不大,它的山頂顯得很荒涼,而它的山腰卻多洞穴,多林木,那里有釋迦牟尼的坐禪石窟,以及石榴佛窟、阿難石窟。靈鷲山的山貌與少林寺北的五乳峰神似,永信方丈事后追憶說:那一刻我想到了達摩洞,想到了靈鷲山和嵩山的神投意合。
在潛意識里,永信更仰慕被精通佛學的大儒南懷瑾稱為“目不識丁的大匠”的六祖慧能,他向記者講起慧能的這樣一個故事:
五祖弘忍見了慧能便問:你來做什么?
慧能說:求做佛。
弘忍說:你這南蠻子,也能做佛?
慧能說:人分南北,佛性卻無南北。
據說,永信方丈最初到少林寺來的動機是習武。這一點不是他自己透露的,只是他人的說詞。不過,有一點是確切的,凡是認識永信方丈的僧俗,都對他大發感嘆:天生的大智慧。
一次,有人問永信方丈什么是佛,永信回答說:“別胡思亂想。”僅僅五字,就把多達千卷的三藏(經、律、論)佛書概括得清楚明了。
武術:僧兵打出少林名
少林寺一禪一武,聞名世界。
關于少林武術的產生,已沒人說得清楚。因少林寺是禪宗祖庭,佛門人多認為少林功夫是禪與武的相融。我曾在少林寺武僧禪房里頻繁地走動、訪談、記錄,試圖為禪武找到一種定義式答案。后來,我發現過多的解釋攪亂了我的判斷力。少林寺現任方丈永信說:“什么是禪武,最好自己去體驗,就像你給一個沒吃過饅頭的人說饅頭的味道,不如讓人家嘗一口,問題就解決了。”
放棄對名詞的糾纏后,我努力地從現存資料中追溯少林武術的歷史。追溯中,我驚奇地發現,少林武術和少林的禪一樣,有著生命力頑強的傳承脈絡。
少林寺最顯赫的武功,是一棍一拳。一根少林棍揮舞起來,能把少林武僧“護邦靖世”的壯舉件件相連。(圖4)
少林武僧善使棍棒,也崇尚棍棒。現存最早的少林武術著作正是關于棍法的,少林寺護法神緊那羅(也稱那羅延)也是手持棍棒的形象。小說《西游記》中那個大名鼎鼎的孫悟空打盡天下老妖小鬼時用的就是棒,棍棒屬鈍器,與刀槍劍相比有個分寸感,不至于一招致人死命,這是佛家的一種自律。知道少林武術的人都清楚,無論拳棍,少林僧人的前三招,都取守勢。少林僧人盡可能不出手,即使出手也有“八打八不打”要訣,八不打的地方皆是易置人于死地的要害部位,八打的地方皆為一招能控制對方,又不至于危及性命的部位。從武術招數和要訣上,就可看出少林武術內藏的禪意和佛性。
只有在極度憤怒時,少林武僧才會“超度對手”。在最狠的一次戰斗中,他們使用了鐵棍,對手是由日本武士組合起來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