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帝舜生平事跡考述(4)

2014/6/23 17:05:43 點擊數: 【字體:



    四、姚重華繼位后稱帝舜

    1、帝堯禪讓于舜之說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虞舜“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孟子•萬章章句上》云:“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今陜西潼關以東的黃河段)之南(今山東鄄城縣西北一帶),天下諸侯朝覲者,不至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至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司馬遷據此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堯立七十年得舜。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ú粯分x);授丹朱,則天下病而朱丹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按此載,帝堯應是118歲才病逝。《集解》劉熙曰:“天子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這都是說,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舜之德高,當之無愧也。田繼周《先秦民族史》認為文獻所載,“這就是我國廣泛和期流傳的‘禪讓’說的一個‘實例’。”[10]徐中舒《先幫史論稿》云,“在《論語》里關于堯舜的事很簡略,《左傳》也是一樣,這是比較原始的傳說,就是當時有一個禪讓或推選的共同基礎。在私有制和傳子局面產生以前,禪讓和推選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可以在少數民族史中得到例證” [11]我們認為,在貧富分化,階級、特權已產生的帝堯時間,禪讓是不太可能的。即都認為舜是和平登上帝位的。

    2、舜以暴力奪取帝位之說

    虞舜從攝政到登上帝位的另一說是堯被逼讓位的。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1冊)認為,舜和堯爭奪帝位的斗爭從舜任副首領以前就開始了,之后日漸激烈。“這種變化也反映到部落聯盟議事會的內部來。在表面和諧一致的議事會內部,爭奪首領地位的斗爭開始了。例如堯在位的時候,多聽信四岳的意見,甚至讓共工和驩兜部落參加會議,而舜所信用的,除伯夷是個管祭的空頭職務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東)夷人氏族部落首領。特別是‘八元’和‘八愷’,‘堯不能舉’,舜則舉而委以重任。在所謂四‘兇族’中,除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外,渾沌即驩兜,梼杌為鰥,縉云氏的才子饕餮為傳說中炎帝的后裔,他們全被舜加以罪名趕跑了”,“結果”是“堯向舜屈服了。”[12]這就是說,帝堯讓舜攝政而行施天下大權是被逼無奈的,堯非禪讓,而是舜以宮廷政變奪取帝位的。

    《孟子•萬章上》于是又記載:“而(舜)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韓非子•外儲》云:“舜逼堯”。《古本竹書紀年》,亦載:“舜囚堯于平原(堯都,在今山西臨汾市),取之帝位。”又云:“舜囚堯,復偃塞(阻止之義)丹朱,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今山東鄄城縣東北的故堯城)!吨駮吩莆魣虻滤,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吨駮吩扑辞魣,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案:“濮州北臨漯,大川也。在堯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貢》‘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讓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處也。濮州是堯未繼位前的遷居地,農耕和燒制陶器之地,繼位后在此筑離官、修城池,巡守時常住于此。舜“攝政”后,丹朱等又爭權,堯傾向于其子,才發生囚閉堯而奪取的暴力事件。不言而喻,舜從此掌權,遷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濟市),以擺脫舊勢力的束縛。

    帝堯傳位于舜所存在的兩種相反說法,究竟哪一種正確或更接近史實呢?王玉哲《中華遠古史》說:“我們認為兩種說法同時并存的事實,正是由‘傳賢’制轉為‘傳子’制過渡階段的真實反映。兩種對立的傳說,可能都有幾分事實根據”。“民主選舉的舊傳統‘禪讓’制雖然仍在執行,但是,這些酋長都已經視其職位為私有,都想給自己的兒子”,因而不可避免的發生斗爭。從炎帝榆罔在存亡關頭令軒轅攝政,形式穩定后欲收回帝權看,帝堯在繼位人發生危機時接四岳意見,選取了舜,攝政后,堯也欲收回帝權。二者有些相似。攝政的本質是為保自己的天下,禪讓則是要把自己的天下交于異性人,斗爭就不可避免。姜姓炎帝與姬姓黃帝發生了流血爭第戰爭,姬姓帝堯與虞姓舜發生了“政變式”的帝位之爭。可見禪讓是發生在異性交替間的事情,禮儀與斗爭交織。

    3、帝舜加強管理

    帝舜同黃帝、顓頊、帝嚳、帝堯一樣,登上華夏部落聯盟最高軍事民主首長高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調整、充實聯盟機構,加強管理!渡袝g注•堯典》云:“當舜攝理政務二十八年的時候,帝堯便死去了。百官和人民好像死去父母一樣的悲痛,在三年中,全國上下不奏音樂。守喪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了文祖廟,和四方諸侯之長共商國家大事,開明堂的四門,明察四方政務,傾聽四方意見。舜對十二州的君長嘆息著說:‘只有衣食才是人民的根本。∫蚨匾氖窃谟陬C布立法。安撫遠方的臣民,愛護近處的臣民,并順從他們的意思去處理政務。德行厚,才能取信于人,才能使政務達到至善的地步;拒絕任用那些花言巧語的人,邊遠地區的民族,才能都對你表示臣服。”[14]接著,帝舜就開始調整或任命部落聯盟機構的管理人員。

    4、帝舜治天下取得成功。

    帝舜對炎帝、黃帝、太昊、少昊等后裔部落一視同仁,賢者均予以重用,使部落聯盟更加鞏固,來自不同地區的諸侯百姓更加團結,聯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帝堯時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禹受命后,治理洪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史記•五帝本紀》云:分管聯盟機構各種事物的“二十二人咸成闕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榖時茂;契主司徒,百姓和親;龍王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今越南北部一帶,發為戶之誤)、西戎、析枝、渠瘦、氐、羌(今甘肅與青海一帶)、北山戎、發、息慎(今內蒙古南境),東長、島夷(今南韓與朝鮮,日本),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在四海之內安定祥和的景象下,帝舜又提倡和創制樂舞,豐富人民娛樂生活,使社會更加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音樂與政治相通,起著移風易俗的作用。風俗的形成是音樂潛移默化的結果,是衡量政治、帝王清明的一個標準,故從黃帝至舜,都特別重視以音樂宣揚其教化。

    5、帝舜南巡而逝。

    《史記•五帝本紀》(集結)引皇甫謐曰:“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陽,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義》引括地志云:“平陽,今晉州城(今山西臨汾市)是也。潘,為媯州城(今年河北逐鹿縣境內,舜都)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東縣界蒲阪故城(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是也。”又云:“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潘是舜為帝時的居住城,平陽是舜即位之城,蒲阪是舜遷居的都城。帝舜在蒲阪官主持聯盟機構事務長達37年,為華夏聯盟集團做出了巨大貢獻。

    (1) 年邁的帝舜南巡而病逝

    帝舜高壽,年約107歲時還到南方巡視。其原因一說是征伐逃往南方的三苗,二說是為禹所逼,三說是巡查民情,安撫南方各族百姓,應以后說為是。舜在大臣陪同與武士護衛下渡過黃河后,經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宛(今河南省南陽)、漢江(今湖北省北部)、夷陵(今湖北武漢)、至巴陵(今湖南岳陽),一路體察民情和采風!抖Y祀•樂記》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淮南子•傣族訓》載:“舜為天子,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尸子》載:“帝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春秋繁露》云:“舜時,民樂其昭堯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章太炎《古經札記•舜歌南風解》云:“舜南巡蒼梧(今湖南寧遠九疑山),地本屬楚,其歌風,蓋即在南巡時,闕后楚之《九歌》九章,當即南風遺音,故有《洲軍》,《湘夫人》等篇,既用舜律,而又詠舜事也。且夷樂亦惟南音最合。”之后,舜一行繼續南行,到達零陵(今湖南寧遠),又巡視余姚(今浙江余姚縣)!独ǖ刂尽吩疲“越州余姚縣有歷山舜井。”《太平寰宇記》卷九八《明州》云“古舜后,為余姚之墟。”這皆為舜后裔所修的紀念性遺跡。帝舜在巡狩余姚后,又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祭祀諸侯,體察民情!妒霎愑洝吩疲“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臺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葬于九疑,民思之,立祠曰望陵祠。”帝舜北返至零陵而病逝。

    (2)帝舜葬地等問題簡述

    關于帝舜的葬地,一般認為是在零陵(今湖南寧遠縣)九疑山。我們也同意此說!渡袝•堯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以此載,帝舜長壽達110歲!妒酚•五帝本紀》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此說中,帝舜的壽命也是110歲。還有許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且從夏代以來就不斷祭祀舜陵(亦稱永陵),古今學者也多認為帝舜葬于九疑山。改革開放后,永州市、寧遠縣人民政府及社會團體出資,將舜帝祠廟,陵等修葺一新,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景區。

    舜的葬地還有三說,《孟子•離婁下》云:舜“卒于鳴條”。《呂氏春秋》云:舜葬于紀城九疑山下。孟子所說的“鳴條”,一說在安邑鳴條陌。安邑,有古邑名之稱,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又有縣名之稱,秦朝置,與邑的地望相同。北魏時分為北安邑(今夏縣西北)、南安邑(今運城東北)。隋朝改南安邑為縣,扣繼為虞州、安邑郡治所。“安邑鳴條陌”的具體地望,是在今夏縣西北,屬于運城市;一是說在陳留(河南開封市東)平邱鳴條亭;郭沫若先生認為鳴條在今河南封丘東。呂不韋說的“紀城九疑山”,在今江蘇連云港市南海州鎮。宋代羅萍、明代顧炎武,清代王夫之等學者,認為鳴條、紀市皆在安邑。田繼周先生《先秦民族史》說:“鳴條不會在山西夏縣地區,在河南東北地區可能比較接近事實” [15]。按其言下之意,當是同意郭老的河南封丘東之說。還有一說是帝舜葬于今山西霍州市的霍山!渡胶=•大荒南經》云:“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霍山。在四省八個舜陵地點中,以湖南寧遠的遺跡和廟最早,流傳最廣。

    面對舜帝陵的不同傳說和地點,應當如何認識和對待呢?我們認為:帝舜同其他古帝一樣,流傳的故事和遺跡相當多,有的是其真跡,有的是其后裔修的紀念性建筑遺跡,或以其名稱謂的地名、山名、水名等。從今日欣欣向榮的旅游歷史文化事業而論,全國各地人民紛紛紀念“三皇”、“五帝”都是應該的,也是值得慶賀的。就舜陵而言,湖南寧遠縣可以修陵及祠廟,山西運城市、夏縣或霍州市亦可以修建,河南封丘、開封,江蘇連云港市等地也可以修建。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興旺的具體反映,也是中華兒女不忘先祖優良傳統的大發揚之標志,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在對待傳說人物上,要把歷史研究的學術觀點同旅游文化(含商業炒作歷史文化)區別開來,不要混為一談,爭論不休,或互相指斥,爭名人、爭古帝、爭遺跡,而是應互相理解和寬容,以保障我國發展旅游事業,振興中華經濟形式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和鞏固中華各民族的大團結。因此,我們對運城市政府和社會各界投資修建舜陵,是熱情支持的,并為之謳歌。

    綜上所述,帝舜是源于東夷而與華夏結合較早的氏族部落首領,以吃苦耐勞、仁孝得到部落聯盟議事會成員信任,又以久經考驗而任華夏部落聯盟最高軍事民主首長(帝)。他遵循和發揚帝堯之德,團結各族人民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改革部落聯盟機構,劃分天下的九州十二牧,任命了上下管理人員,為禹建立夏朝拉開了序幕,為中國社會文明的出現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人們將他和帝堯共同崇奉為夏朝建立的先驅和古帝,常聯稱為“堯舜”。毛澤東主席也將他們譽稱為中國人民美德的象征和榜樣,“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著名詩句,就是對這兩位“明德”圣帝的真實寫照。

    注釋:

    [1]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6月,北京。
    [2][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工作五十年》,載《新中國考古工作五十年》(1949-1999),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
    [8][11]徐中舒:《先察史論稿》,巴蜀書社,1992年8月。
    [4][7]何光岳:《東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5][12]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北京。
    [6][14]王世舜;《王世舜譯注》(修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成都。
    [8]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上冊),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9月。
    [10][15]田繼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成都。
    [13]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原標題:帝舜生平事跡考述)作者:楊東晨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2013-01-0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舜的傳說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