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新鄉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新鄉

生活民俗

2013/9/23 14:14:17 點擊數: 【字體:


  人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下,要生存就要交往。無形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形成不少禮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活民俗。它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分在什么場合,更沒有那么嚴格的程序,隨時都會出現,隨時都會發生。生活民俗雖然沒有什么明文規定,但時間久了,約定成俗了,大家都這樣做了,也就成了一種固定模式。當然,生活民俗沒有婚、喪、祭祀儀禮那么嚴肅,那么認真,不是所謂的大禮,所以它才容易出錯。長垣縣的生活民俗也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側面,也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的有尊老愛幼的家庭禮俗、相互見面的相見禮俗、親友應酬的賓客禮俗、賀喜慰憂的賀吊禮俗和借還和睦的相鄰禮俗。
 
  一、相見 

  中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當然人人見面都要有禮。 

  五十年代以前,鄉村人民相見,多行拱手禮。身體站直,二人面向,右手在里,左右在外,上下擺動數次。如果是喜慶節日,這拱手禮動作就更大一點,不但拱手上下擺動幅度大,身體也要隨著彎曲,拱手上過胸,下過膝,童謠說的:“大年初一,撅著屁股作揖”就是說的這種拱手禮。拱手之“手”,拱法有講究,一定要右手在禮,左手在外。為啥是這樣,說法有二,一是古代握武器大都是右手,那時不相識或不很熟的人,為了表示友好與真誠,便以左手抱住右手,高舉至胸過頭,說明沒帶武器,不會傷害你;二是封建時代,右手內,左手外叫尚左,右手外,左在內叫尚右。左為陽,陽為生,所以平時見面或吉禮相拜,一律左外右內。右為陰,陰主殺,所以兇禮相拜之禮尚右,拱手一律左內右外。到了現代,絕大多數行禮者不知道“尚左尚右”的道理,便不管喜迎壽拜(吉)和吊唁亡人(兇),都一律左手抱住右手。當然,也沒有人認為不好,這只是個形式。 

  女人見面也有禮,叫“道萬福”,也叫“拜一拜”。一律是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抱于右腰際,身體微側、微屈,雙手晃動幾下,口中說著“萬福”。這是女拜崇尚右手的古風遺傳吧!拱手相見禮到六十年代基本被淘汰絕跡。 

  與拱手禮并行了一段“洋禮”----鞠躬禮。男人相見,彼此立正,脫帽,彎曲上身,點頭致意。如果沒戴帽子,點頭致意。至今還保留點頭含笑而過,以示熟不拘禮之意。 

  相見禮俗也分兩種情況,一是熟人,一是生人。 

  熟人見面除作揖或握手外,還要互相問候,若遇老者,便說:“您老近來身體可好?”或者笑著夸:“您老人家真有福,身體多好!”既是看上去身體欠佳,也不點破,說些吉利話。若遇一般人,大多問:“吃過飯了?”“喝過湯了?”“上哪去呀?”對方必定停下來,熱情回答。相見最忌“大樣”、“大架”,俗稱“腫頭蠶”(像三四月春蠶昂頭不吃不動樣),見人不吭聲。 

  早晚熟人相見常作如此對話:“起哩怪早啊!”“您也早!”“您也轉到這啦?””您也到這啦!”看來回答似無意義,只是只言片語,卻溝通了感情。 

  熟人相見,若是騎了自行車,你要在離人不遠處下車,然后推幾步致意問候,不能騎車說話,也不能一聲不響一掠而過,至少也要抬手點頭而過。若是手提東西,上下車不便,也可在車上與人招呼致意,說:“不下車了”。手掂東西,對方自會理解。夏日驕陽下,自己若戴墨鏡,見熟人也要摘下墨鏡,不能昂頭對視說話。若有眼病,在鏡腿栓一紅線,便可不用摘鏡。若戴口罩,也應去下后再說話,不然,別人可能不理你,你不尊敬人,人也不尊敬你。平時戴了手套,哪怕是雪白的手套,也要趕快脫下,即使一時脫不下來,說話時也要先致歉。兩人相向走來,不能沖人家吐唾沫,實在要吐,也要背臉向下風頭處吐。 

  七十年代以后,這類應酬話已不多用。生人相遇,多不說話;若遇熟人,多是握手寒喧相互讓煙。

    二、家庭 

  一說家庭,好像就與封建二字連在一起,其實不然。中國有中國的國情,與歐美各國不同。中國非常重視親情,親情最好體現的地方就是家庭。一百多年來,正是封建禮教的糟粕被淘汰的大變革時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好的社會風尚在繼承傳統美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家庭禮俗中的一些形式更趨于合理。尤其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各村評選五好家庭、文明十星戶、好婆媳等等活動,使家庭親情更顯濃郁,一些民間禮俗更加簡約而實用,深受人們喜愛。
 
  所謂家庭禮俗,就是說的是家庭內部的禮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既尊重老人長者,強調倫理關系。 

  中國歷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幾千年來,上至皇帝、官員,下至黎民百姓,就是如此。具體到一個家庭,尊老,就表現在諸多細致而周到的禮節習俗上。 

  老人要住正房。兒女只能住廂房、偏房。長垣民居,正房常是三間堂屋,兩頭兩間住人,中間一間供神、待客,所以正房也叫“堂屋”。一般老人住正房東間,很少住西間。東為日出之方,安詳、吉利。兒子媳婦住偏房。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條件改善了,兒子結婚前,老人就先給孩子蓋一座新房,婚就結在新房里。那些蓋不起新房的戶,如果兒子結婚再堂屋主位,而讓父母住偏房,是要被鄉鄰恥笑的,說不懂規矩,這個“規矩”就是禮俗。 

  以前家中來客,要由老人陪。小孩子不能進前,婦女只有做飯的份,其它晚輩男性則端菜上飯,雖然可以陪吃,主要是“陪”,是服務。老人不坐其他人不敢吃,老人沒叨菜誰也別動筷。八十年代以后,這些規矩也變了,老人不一定陪客,來客飲酒老人受不了,也出現了誰的客誰陪的現象。特別在城鎮這些規矩禮俗幾乎全改了,來了客人,大人小孩圍一圈,吃香喝辣,說說笑笑,毫無顧忌。 

  逢年過節,擺供敬神后,好吃的第一碗都給老人,其次安長幼至全家。就是平常改善生活,老人也是頭一份。 

  老人要穿暖。人老不講樣子,以實惠為主。冬天老人多穿厚厚的棉衣棉褲,還有的為老人專置皮襖以保暖。 

  春節時,晚輩要給尊長磕頭,一般是一跪一叩首,老人穿上新衣,坐在堂屋當門向陽處,高興地接受這一年一度的大禮。兒孫晚輩磕頭,一般集體分輩進行,自己親人可要單兵較量了。這個“單兵”可不是白磕,老人要出“血”的。過去是核桃、花生、糖果,后來給錢,從一角兩角到一塊兩塊,現在動不動十塊二十,甚至還有給四個人頭的。七十年代以后,這個禮俗也逐漸免了,很少有人真磕。
 
  平時,兒女外出,都要先告訴老人或父母長輩。外出回來或帶有稀罕吃食,也要先到老人處,老人精神上也能得到很大安慰。過去,婦女在家地位低,婆媳關系不好,媳婦走娘家,一定要婆婆批準;回來了,還要專門到婆婆房中拜一拜,等于銷假。回娘家勤了,是要遭婆婆白眼的。五十年代以后,這個禮俗逐漸消亡。七十年代以后,農村青年一結婚和老人分門另住,這個禮節也就更不嚴格了。 
  下輩子對長輩言語要尊敬,不能粗聲粗氣,惡語傷人,更不能指手畫腳,張牙舞爪。隨老人走路,應緊跟后面,不能恃強跑到前頭,若要扶持,也要謹慎小心。 

  這些都是些不成文的禮俗,上不了客房臺。可卻是約定成俗,代代相傳,誰不這樣辦,會被人恥笑,說他缺家教,沒教養。 

  人倫觀念在中國是千古至理,在家庭中地位也很顯要,在長垣民俗也十分重要。 

  父母與己到懂事年齡兒女不能同住一室。父不進已結婚兒子房間,更不坐已婚兒子床鋪。即使在盛夏,只要不在私房,一般不赤背露胯。盡量少和兒媳說話。晚輩進長輩房時,若門關著也要先打招呼,有應聲時再進入。 

  平輩中也有規矩。以長為大,諸弟以兄言為是;妯娌之間,以長嫂為大,家庭大事一般由長嫂安排。就是對諸弟,長嫂權威也大,“老嫂比母”就是這種見證。 

  兄弟姐妹成年后不同室居住,大伯哥不進弟媳婦的房。甚至弟媳盛飯也不能直接遞到大伯哥手里。 

  當然,這些禮俗都是五十年代時,甚至是解放前的一些習俗。目前,隨著時代進步,家庭中人際關系也起了變化,一些民間禮俗也在淡化。但尊老愛幼、互相尊重、和睦友好的中華優良傳統還是被繼承和保留下來。

    三、賓客 

  長垣人好客,長垣人淳樸、善良、尚禮。充分體現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圣人教誨。 

  賓客有兩類:一類是事先約請的,如婚喪、賀喜、祝壽、做九等等。這些事來客較快,較集中,飯菜好安排些。另一類是有求于人的“辦事請客”,就顯得不那么容易了。長垣有“備桌容易請客難”的說法。你求人家辦事,酒菜都準備好啦,人家客人遲遲不到,是主家最難受的時候。 

  民間待客,多用八仙桌,寬大正方,有角有棱,顯得氣派。圓桌被認為是小桌,當然,這和現代城市概念是不一樣的。八仙桌,四條棱,代表了空間四個方向。可以明顯區別桌邊人的身份和地位。 

  八仙桌,一般只坐七個人,留一個空位子上菜。上座,也稱首座、首席,由尊者坐。長垣待客一般在堂屋正房,屋中間放著八仙桌,正對房門的北面就是首座,首座有兩個位子,最重要的一個人是坐在左邊,也就是東邊,第二號人物坐西邊。因為長垣尚左,以左邊為尊,也即東邊為上。一座屋中擺兩張桌子,當然左邊(東邊)為上;同時擺三張桌子,正中間為上,再東邊(左)然后西邊。有時候在一個大廳里擺七八張十來張桌子,除正中間一張認真外,其它也都不怎么嚴格。有時不注意擺法、座位,也會不歡而散。 

  八仙桌的擺法也頗講究,桌面的木板拼縫不能對首座,比如在堂屋待客,拼縫一定是東西的,不然叫“沖上”,在待客中也是大忌。 

  桌必備酒,有酒必勸。平時來客,一般家庭也要設酒,小斟細酌,也別有一番情趣。席中不光勸酒,還要勸菜,主人操著河南標準語“叨!叨!” 

  這個“叨”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吃!吃!”也有“吃這個、吃這個”,也有“多吃,多吃”,也有“你咋不吃!”主人的殷切厚道待客之情盡在這“叨!叨!”之中。 

  陪客要一陪到底,不能中途退席。實在有急事要走,也要找一人代理。坐首座的沒放筷子,其它客人也不能退席,吃飽了閑坐可以喝茶,實在要走,要向首席和其它客人說明情況。 

  飯后,主人仍要上茶、奉煙。稍停,客人告辭時,多說些“麻煩了”、“打擾一場”等客套話。主人若留不住,便說:“飯菜不好,招待不周,請多包涵”、“以后勤來”等等。 

  長垣有兩種客人身份特殊: 

  一是新女婿。新女婿雖然年輕,但屬于貴客。第一次回門,不管誰在,他都做首席。當然,他也要謙讓一番,顯示懂禮。陪客之人一定是本組長費或村中有頭臉之人。 

  二是外甥。俗話說“外甥是姥娘家的狗,想來來,想走走”。外甥因與姥娘家的特殊身份,不管你在社會地位多高,一般都不以客人對待,遇有紅白大事,常常里外全忙,竟是半個主人。 

  賓客往來中,在長垣雙方都有一些約定成俗的禮儀,其實是一些應該注意的事項: 

  客人:做客時不能伸頭看主人內室;不能亂翻主人家東西;不能到主人房中看菜,俗謂“客不觀灶”。吃飯時,主人不動筷子,客人不能亂翻菜盤;不能夾了菜看看再放下;不能隔著許多盤子站起來伸胳臂去叨;吃飯不能剩飯根兒;吃饃不能剩饅頭等。 

  主人:家有客,不能愁眉苦臉,咳聲嘆氣;不能訓斥、打、罵孩子,這叫“主不叱狗”。家中大人也不能互相生氣,不然有拒客、攆客之意。不能在客人面前“哭窮”,說自己日子難過;筷子不能扎在碗上,要平放桌上;主客不能用筷子敲碗,敲碗等于叫狗;上菜不能只上三個(樊相北成功不叫上五個)避免說是“響器菜”。男不陪女客,女不陪男客。要給客人回禮,不能全留下。迎客時不能站在門正中間,讓客進退兩難;客人提出要走,不能不執意挽留;送客時不能走在客人前面,避免攆客嫌疑。 

  這些禮俗說起來繁瑣,但因延習已久,卻很少出錯,正顯示出長垣縣文化底蘊深厚的一個側面。
 
    四、賀吊 

  賀吊禮俗屬于街坊禮俗。賀,指喜事,素稱紅事,含結婚、生子、祝壽等喜慶事,親朋、鄉鄰祝賀。吊,指喪事,俗稱白事,喪葬、祭奠稱為憂事,親朋、鄉鄰則吊喧。 

  結婚。一是男方,一是女方。通常說,男方親友賀禮重,女方親友賀禮輕。所謂所謂輕重既受親疏遠近的影響,又受社會經濟水平的制約。五十至七十年代多送一條彩畫,也有人兌份扯布。后有送床單、被面的。八十年代以后買電扇、穿衣鏡、暖水瓶等,現在大都折干送錢。 

  生子。鄰居或親友家生了孩子,頭生兒,不管男女孩,都要慶賀一番。因重男輕女的陋習存在,稱生男孩為“大喜”,生女孩為“小喜”。這些從問答中也能品出味道:“生個啥?”“男孩”。“好!好!”;“生個啥?”“女孩”,“也好”。到目前,生男生女還有“好”與“也好”之分。 

  當前大喜禮重,小喜禮輕。五十年代時送一斤紅糖、二十個雞蛋、三尺布這就是最親近的了。鄰居賀時也只是兜十幾個雞蛋就是大禮了。為了樣式好看,一斤紅糖分兩包,高高的尖,空空的肚,也頗好看。六七十年代紅糖、雞蛋變化不大,數量多了。八十年代以后就大不相同了。吃飯溫飽解決了,禮品也變了,小孩衣服、日常用品、雞蛋、奶粉等滋補品也跟上了。長垣人講究產婦月子,雞鴨魚肉也敢吃了。 

  祝壽。長垣給老人祝壽一事與中原其它地方一樣,都是從六十歲開始,這大概是受古代傳說的六十歲活埋一事有關吧!六十歲是一個花甲的輪回,六十歲也稱花甲之年。 

  賀壽有三種人:一是兒女,二是親友,三是鄉鄰。第一種是必然,過去多在當天做頓好吃的,現下設宴全家聚會,以后年年賀壽,不能間斷。第二三種是隨禮,我家有事你來,你家有事我當然要去。形式也多在當天早上和上午。過了當天也就算了。 

  吊喧。民間辦喪事比喜事重視。一家有事鄉鄰們大都前往吊喧。五十年代前多是一份四事----紙一張、鞭一把、香一柱。六七十年代為顯關系近有送點心供的,即使三盒點心,后演化三盒餅干,八十年代后各村紅白理事會主持,由專人到各家收份子錢,5元、10元不等。有人為顯示關系近,還要單獨到主家吊喧,以示友情深厚。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節日民俗上一條:長垣花戲臺
相關信息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