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蘿卜又名胡蘿卜,自唐代引入中原地區,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廣泛種植于我國中原、東北等地區。
紅蘿卜因其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獨特的營養保健價值,倍受廣大城鄉的青睞。紅蘿卜色鮮、味美、口感甜脆,可涼調、熱炒、熏蒸、腌制、榨汁、制粉等,物美價廉,老少皆宜,適用于普通家庭和各高、中、低檔飯店。紅蘿卜除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B——胡蘿卜素之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鎂、鉀、鋅和硒等。現代醫學理論證明:常食可明目、健胃、化滯、光潔肌膚,既可利胸膈、通腸胃,補中安五臟,又能清熱,預防眼病、感冒、腸胃病、皮膚病、癌癥等。故紅蘿卜在民間享有“小人參”、“二人參”之美譽。
據傳:延津縣小潭鄉的紅蘿卜曾作為貢品。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延津大旱,糧食大面積減產,老百姓苦不堪言,又恰逢向朝廷進貢之際。縣令整日愁眉不展,焦急萬分。當朝吏部天官李戴得知家鄉的災情后,日夜掛念,并心生一計,即快馬通知縣令速一部分小潭紅蘿卜。李戴吩咐廚師精心烹制后,獻于皇上和后宮娘娘們品嘗,食后,贊不絕口,皇上龍顏大悅并隨口道:“延津無糧,紅蘿卜足矣,朕可無山珍海味,獨不能無紅蘿卜矣!”李戴遂叩謝皇恩。從此,紅蘿卜作為延津貢品并名揚海內外。
延津地處黃河故道,其縣西部的小潭鄉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多屬沙壤土、輕粘土土質,十分適宜紅蘿卜的種植。我國規模較大的“兩萬畝無公害紅蘿卜生產基地”便位于小潭境內。該鄉引進種植的“日本五寸參”,“東海五寸王”、“豫紅一號”等名優新特紅蘿卜品種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聞名遐邇。現已銷往山東、安徽、廣東、鄭州、北京、武漢、廣州、香港等十幾個省、市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