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禮俗,簡稱民俗,是人民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演繹變化和時代傳承,互相滲透、互相借鑒而形成的生活模式。長垣民俗是中原民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時代社會變革相適應的延續(xù)性及古老文化底蘊的傳承性,反映了中原漢民族的深刻民族心理。
換句話說,民俗是指社會行為中人們都遵守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等的俗化。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正是一些民間禮俗撐起了這座不朽的意識形態(tài)大廈。
漢班固《白虎通德倫.崩薨》指出:“禮始于黃帝,至堯舜而備”。從黃帝至今已有五千年了。司馬遷的巨著《吏記》說禮,先推出大禮,他用了“三本”這個詞,說:“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本也。”人生活在社會,都要歸屬某一群體。注重人際關(guān)系是平頭百姓的基本愿望。人是有私欲的,得不到滿足,就會生氣,生氣就會發(fā)生紛爭,紛爭大了就形成社會動亂。為了達到安定,達到公平,就產(chǎn)生了禮。用禮來規(guī)范、調(diào)節(jié)、約束,這正是俗說的:“禮由人起”。
時代在變化,民俗也在變化。同一禮俗在不同時代又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新年走親戚已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至今仍在實行。遠的不說,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例,那時生活水平低,年下走親戚裝籃,不管裝啥,只興留一串柿餅,人民串的短,就叫它“狗尾巴柿餅”,意謂不長。八、九十年代溫飽解決了,再也沒人用饅頭裝籃,而變成酒、糖、果、點。進入二十一世紀,走親戚禮品變成了搬酒、飲料和牛奶。再看走親戚的代步工具,過去是毛驢、獨輪車、四輪太平車,最高級的是兩輪馬拉轎車,現(xiàn)在成了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甚至汽車。走親戚禮儀與心態(tài)變化更大。過去新媳婦回娘家,從車上不能自己下來,要有娘家人攙扶,不然,既不好看,也不夠禮。現(xiàn)在可不同了,女人從丈夫摩托車后座跳下來,邊說邊笑伸手跟來接她的人握在一起。
民俗有著強烈的變通性,“事是死的,禮是活的”就是說的這一點。變通不僅僅是變化,而要比變化更超前一點,但是“變通”到了一定時候,真正形成整體上的變化時,變通就不存在了,葉就是哲學上講的從量變到質(zhì)變。結(jié)婚的目的是為了生孩子,這是一主項。老夫少妻,不斷出現(xiàn),常常被稱為“好色”、“淫”。如果變通一下,老夫膝下無兒,為了延續(xù)香火,再娶少婦,便少了不少口舌,甚至有人還說“名正言順”。平時,接了藥鍋是不能歸還的,要藥鍋主人去拿、去要。若是非送不行,送者在藥鍋里放一把糧食,藥鍋的主人就不忌諱了,意思代表他不是藥鍋是飯鍋,這也是一種變通。最明顯的是結(jié)婚時,女孩頭上蒙的紅蓋頭,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標準的四舊之一給革掉了。那十幾年中,女孩結(jié)婚通常是平常衣服,顯示艱苦樸素。但是,女孩結(jié)婚每人頭上總有一條紅色絲方巾,為啥用紅的,商店里只賣這一種顏色嗎?沒有其他黑花和白地的嗎?這大概也是對大紅蓋頭能避邪的變通。特別近數(shù)十年,結(jié)婚時興穿白婚紗,新娘頭上或胸前,一定帶有一朵非常鮮艷的紅花。這種習俗一開始是個變通,后來被人們接受了,也就成了人所共用,人所共愿的禮俗了。
大量事實證明,歷史上歷朝歷代皇王盛禮的典籍各有特色,夏、商、周各有千秋,秦漢魏晉南北朝也各不相同,唐宋元明清又有更大變化,這些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國家禮典,無文字記載的民俗變化就更多了。但是,不管民俗形式發(fā)生多大變化,作為各種民俗的核心內(nèi)容卻很少變化,這便顯示了民俗的繼承性與傳統(tǒng)性。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這是人們公認的一個道理。長垣民俗,更有著自己地域特點,突出表現(xiàn)它的融洽性、滲透性。
長垣境內(nèi)無山,屬華東大平原,一望無際,整體屬于一種自然生態(tài)范疇。但因歷史原因和行政規(guī)劃的變更,歸屬的改變,在一些習俗上就產(chǎn)生了一定的傾向性。長垣縣過去歸河北省,屬直隸省,但就縣境來說卻屬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以縣城為中心的周圍十公里以內(nèi)(因過去長垣屬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型,解放后,把黃河以東大片土地和人口劃歸山東),舊屬直隸,東南從武樓到高章士的十幾個村莊舊歸河南省蘭封縣(今黃河東蘭考縣),城北丁欒村以北的廣大地區(qū)舊歸滑縣,又屬河南省。而今武邱鄉(xiāng)有十個村莊舊時又歸山東的東明縣。這種奇特的行政區(qū)劃,使長垣民風民俗既有多樣性,又有獨特性;既有融洽,更有滲透。有些禮俗,此地是這樣,彼處又是另樣。結(jié)婚,長垣有一部分地方是男方新郎在家等新人,而另一些地方則是新郎隨車到女方家里娶新娘。舊屬蘭封縣的東沙窩村對亡人祭拜,有連四叩,懶九拜禮,十三拜,最大禮是24拜,這與中原其他地方一樣。而距該村北邊僅5里多地的孫堂村祭拜亡人,除了上述幾種外,最大禮還有四十八拜,甚至七十二拜。不論祭拜多少,大禮祭拜亡人這一根本要義沒有變。
民俗有著特殊的功能和重要性,這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被我們的祖先所認識。《周禮》就提出“禮俗以馭其民”。《風俗通》一開始就指出:“改風正俗最其上也”。歷史上,每次大的變革以后,有為統(tǒng)治者大都從整頓風俗入手,以促使社會更快穩(wěn)定下來。可以看出民俗在歷史上被重視程度。《禮記.曲禮》就有“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雖是古訓,民間還仍然流傳著“入鄉(xiāng)隨俗”,“走一地問一地學一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提醒人們對民俗的重視。
民俗在人們生活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并不是每個人都已理解。當前,一些人一提起民俗,往往都與封建迷信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這是錯誤的。現(xiàn)代民俗學研究認為,民俗具有五種功能,既:導向功能,整合功能,向心功能,認識功能,娛樂功能等實用功能。
民俗是一種模式,一種規(guī)范。一個人生活在一定社會里,就要受一定民俗的熏陶與感染,甚至還要被迫遵從一些民俗的規(guī)范,然后才能和周圍的人和諧一致的生活下去。人們從小就知道過年、過節(jié),可以吃好東西,可以穿好衣服,在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會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
民俗又是社會穩(wěn)定力,可以促使社會系統(tǒng)有效地消除震蕩和干擾。我國歷史上每次大的動蕩之后,統(tǒng)治者總是以儒家的“孝道”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統(tǒng)治思想基礎(chǔ)得以鞏固。民俗中不論歡愉之喜事或悲傷的喪葬,能夠制造一種社會安定感,互相親近,產(chǎn)生祥和,有利于政權(quán)的鞏固。民俗的這種整合作用往往又是無形的,不自覺的,然而又是不可低估的。
民俗更有一種群體凝聚力,因為它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在他鄉(xiāng)異地,能遇到一件相同的禮俗,那種親切,那種喜愉,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種鄉(xiāng)音,會產(chǎn)生驚人的凝聚力,尤其對中老年人,這種向心功能常常是超越任何外來的作用。所以民俗是一種文化,是一本教科書。對文化的認同和歸依作用,在民俗中表現(xiàn)得特別強烈。
民俗尤其是有一種娛樂功能,不光是各項禮節(jié)配以樂班,就是歲時節(jié)俗的人山人海,煙花爆竹,大碗酒,大碗肉,給人們帶來多少精神上的享受。就是喜與喪兩個截然相反的活動,歸根到底,因都是辦給活人看,結(jié)果都會形成喜中喜、悲中喜。人們正是利用了這種忘乎所以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
民俗又有著堅實的使用性。“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guī)矩”,現(xiàn)代社會,交際廣泛,跨文化跨地區(qū),若交往雙方彼此不了解或不尊重對方的禮俗,恐怕就很難辦成事,起碼會事倍功半,嚴重的會不歡而散。我們的老祖先也早就教導我們:“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所以,了解了長垣的民俗,能較快地順其自然的融入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民俗還有它自身的文化價值。長垣地處黃河流域的下游地區(qū),是中原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今日之民俗是昨日之民俗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昨日之民俗又是今日之民俗的根源和基礎(chǔ)。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它的完備和嚴整,它的源遠和豐盈,它的繁瑣與厚重,它的更易與變遷,每一個事項都有著特定的涵義和象征,文化學、民族學、社會學、哲學、藝術(shù)、宗教甚至自然科學,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yǎng),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