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廟與林氏的淵源(2)
2013/4/16 9:21: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石刻》瀟灑疏潤,勢若龍蛇;清代劉希龍行書《三代孤忠》字徑尺半,蒼勁雄渾,遒逸非凡。還有李白、王維、孟郊、陶潛、邵雍等留下贊美比干浩然之氣的千古絕句。不難看出,書雕者是懷著何等心情揮毫弄刀的,不愧為藝術價值極高的稀世珍品。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相傳,比干死后,紂王并不罷休,還要滿門抄斬。比干正妃陳氏有孕,為了保住忠烈一脈后代,放棄殉節,在4位婢女扶持下,星夜南逃,在長林山的石洞里(今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生下遺腹子比堅。此時,比干的夫人陳氏已懷胎三月,為避紂王斬盡殺絕,帶著四個婢女匆匆逃出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跑到淇河以西的牧野(今河南汲縣的古地名),于長林石室中生一男孩,這里山巒疊嶂,滄溪逶迤,林木蔥蘢。比堅在此出生后,紂王所派追兵趕到,盤問懷中男嬰姓名,陳氏望著滿山林木和洞外泉水,急中生智,指林為姓,以泉為名,曰“林泉”,才躲過殺身大禍。
武王伐紂,商紂滅亡。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派人尋找比干后裔。得之消息后,比干夫人攜子歸周。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所以賜姓為林氏。這樣,林堅成了第一個以林為姓的人。而他的父親比干則被尊為林姓的始祖。長林(今河南汲縣)便成了林氏的發祥地。以后,武王又認為林?其智足以任政",遂拜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郡(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譜系文化的研究。比干廟的特異之處還在于他是林氏宗族的發源地,這一點與號稱“天下第一廟”的孔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干廟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文中記載:比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賜林為姓,封為河清公。春秋林放襲河清公,子姓綿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貞節義之士,稱文獻邦,科第產蟬聊。語云:“無林不開榜是也”。現在,衛輝西部山區尚存比堅逃避追兵時的藏匿地舊址。由此記載,林氏應起于比干,比干廟為林氏之家廟。“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比干廟已成為海內外林氏的心儀之地。
關于林姓的遷徙情況:
從林堅食邑博陵郡至秦漢,林氏家族主要在博陵郡(亦稱西河郡)一帶繁衍生息。中國的林姓統稱"西河林氏"即源于此。
東漢末年,由于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加之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因此,大量北民南移。當時,董卓向漢獻帝進讒言“林氏門宗強于河北”,恐有鎮主之患。漢獻帝聽其讒言,將林氏宗族744人同時流徙南方,時在東漢末,三國初。
晉永嘉之亂以后,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其隨行有一位官居黃門侍郎的林祿,因討伐杜 有功,升遷為“招遠將軍散騎常侍充河浦大守”。以后又敕守晉安郡(今福建莆田一帶)。太寧三年(325年)追封為晉安郡王。他即被尊為入閩林姓始祖,莆田林氏始祖。
幾千年來,林氏家族遍布全國各地。除福建的“莆田林氏”外,河北、陜西、山東有“西河林氏”,廣東、上海有“海南林氏”,姑蘇、南京有“江浦林氏”,河南、湖北有“光州林氏”等。另外,臺灣、港澳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東南亞各國均有比干后裔。特別是臺灣的林氏是個大家庭,多是在唐朝以后,陸續由福建、江蘇,廣東、安徽等地遷居過去的。而遷于福建者則以莆田最多。據《臺灣府志》記載:臺灣的不少學校、宗廟都供有比干第十二世孫林放的塑像,奉為先哲頂禮膜拜。關于林放,《莆林族譜》中有多處記載,除卷三畫有林放畫像、簡歷外,在各個時期的序中對林放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林放字子丘,少師比干第十二世孫,周敬王時為大夫,宋高宗賜號清河伯加封長山侯。林放為孔子的學生,亦是七十二賢人之一。 關于林放是孔子弟子的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正文中并無記載,但在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中有所涉及。
3000多年來,比干后代林姓確實像樹林一樣枝茂葉繁。經過歷史的沉淀,比干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象征和載體。對于林氏家族來說,比干廟是林姓的發源地,是林氏的家廟,更是比干一代又一代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在全國名列第16位,尤其在南方,號稱“陳林滿天下”,在臺灣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約有7000萬之多,其中我國大陸5000多萬,臺灣約700萬,海外約1500萬。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掀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熱潮,林姓子孫紛紛不遠萬里來衛輝尋根祭祖。聽導游小姐說臺灣的林老夫婦,每每到此看到比干塑像,都會百感交集地說“我像是回到母親的懷抱”。從1993年起,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四,衛輝市都要舉辦“比干誕辰慶典”活動。目前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臺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林氏團體。2003年9月9日,馬來西亞林氏宗親青年團一行十幾人,為了弘揚祖德,光大比干精神,千里迢迢來到衛輝捐款樹碑,和千千萬萬個林氏后裔一樣用最虔誠的心來表達他們對老祖宗由衷的敬意。“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歷史的淵源,使衛輝人民與林氏后裔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的愿望更使他們擁有了大海一樣的深情厚誼。
沿廟中心的甬道前進,便是比干廟大殿院落。主體建筑有正殿、拜殿和東西兩個配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九脊歇山頂,掩映在濃蔭叢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額書“殷太師廟正殿”。大殿系純木結構,不用一枚鐵釘,無論梁架、斗拱,全是鑿木相吻,相互制約,顯得綺麗壯觀,氣宇軒昂,古樸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態端莊,栩栩如生。其中,東配殿有三尊塑像。他們是比干的后代,中間是林堅公,他是比干的兒子。林氏根據地理位置而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右邊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孫,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邊的林祿公,晉朝人,今天的東南亞林姓都尊崇這位林祿公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媽祖神像,是林祿公的第二十二世孫女。據說她出生時滿屋紫光,且香氣溢人,彌月不聞哭聲,故取名“林默”,尊稱“默娘”。她是一位美麗、善良、勤勞勇敢且博學多才的漁家女子,她自幼好學,9歲開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十幾歲時就能預測海洋天氣與風浪搏斗,經常在海上為遠航的漁民引路,解救漁民們于危難之中,辦下了許多好事。她鼓舞人們征服自然,抨擊邪惡,在漁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