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wáng——王族后裔共有的姓
王姓不同于單單出自某國、某地、某人的其他眾多姓氏,而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盡管如此,其形成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即多數(shù)是以爵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說:“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具體地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還有少數(shù)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后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陜西西安)、河間(今屬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一作宗恭)在東周任司徒,世人稱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出自今河南洛陽,后徙居瑯邪(今山東膠南縣一帶)、太原(今屬山西)等地。三是戰(zhàn)國時魏昭王彤生公子無忌,即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當魏國被秦滅掉后,無忌之孫卑子逃往泰山,后被漢高帝劉邦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其出身王族,稱其為“王家”,后來卑子的后代也以王為姓。因魏國的祖先姓姬,所以這一支也出自姬姓。
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是商王太丁之次子,為子姓,因苦心勸諫暴虐無道的昏君殷紂王而被剖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孫,以本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這一支王氏,除在汲郡發(fā)展繁衍外,又播遷至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
出自媯姓之王,實為田姓所改。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后,追封先賢遺民,封舜的后裔媯滿于陳(今河南淮陽),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至公元前386年,完的裔孫田和取代姜姓的統(tǒng)治地位而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8王,于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子孫被廢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后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北海(今山東昌樂縣東南)、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
少數(shù)民族中的王姓,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出于河南(今洛陽)者則為可類氏,出于馮翊(今陜西大荔)者則為鉗耳族,出于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者本同(一作高)麗,出于安東者本阿布思。”其實,從古至今,少數(shù)民族王姓遠不止鄭樵所說這些。漢代,匈奴人有王姓。望出河南的王姓,原居代北,屬鮮卑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望出馮翊的王姓,原為西羌人。望出營州的王姓,系唐代高麗人之后。望出新豐的王姓,其先為支氏,系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后改為王氏。望出安東的王姓,系唐代回紇族阿布思之后。薊州王姓,系唐代契丹人之后。宋代,西夏黨項族有王姓。金時,女真人姓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漢姓為王。明朝賜蒙古人野色特穆爾、阿達納、音濟布哈、奈曼岱、禮呼遜等漢姓王。明代云南麗江府藏族土司有王姓。明、清時,云南、四川等地土司多王姓。清代滿洲八旗姓完顏氏、伊喇氏等,后均有改姓王者。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賜臺灣土著7姓,其第5為王姓。黎族樸沖氏、樸基氏,漢姓均為王。壯族原以部落旗的顏色分族的黃族中有王姓。云南金平拉祜族黃苦聰人姓法拉透氏,漢姓為王。云南金平哈尼族姓樓牙氏,漢姓為王。云南潞西紅崩龍姓斯歪、鎮(zhèn)康花崩龍姓辦耐、索孟等氏,為德昂族姓,漢姓均為王。云南滄源佤族姓郎鹿埃、吐而等氏,漢姓均為王。景頗族姓勒蚌氏,漢姓為王。滿、彝、白、侗、苗、瑤、水、羌、納西、布依、仫佬、阿昌、布朗、蒙古、高山、保安、土家、錫伯、東鄉(xiāng)、朝鮮等民族均有王姓。
賜姓王氏、冒姓王氏,都有不少例子。賜姓之王主要有:王莽篡漢自立時,燕王丹之玄孫嘉,因獻符令,被賜姓王;明朝曾賜給許多蒙古人姓王。冒姓王氏,有的是少數(shù)民族姓氏所改,有的本來是漢族其他姓。例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冒姓王;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冒姓王;五代時,劉去非改姓名為王保義,還有蔣、甘等氏冒姓王者。此外,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王姓曾被迫改用王野、原田、太田、和田、田利、田川、田村、玉川、兒玉等日本姓,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恢復原來的王姓。在日本侵臺時,臺灣土著曾使用過田山、松山、森等日本姓,至臺灣光復后,奉命采用漢姓,這3個日本姓均改姓王。
凡此種種原因,使王姓成為蕃盛興旺、分布廣泛的姓氏,在全國許多地方發(fā)展成為名門望族。據(jù)《廣韻》記載,王氏的郡望共有21個:太原、瑯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另有河間、汲郡、馮翊、營州、安東等地,也是王姓的郡望所在。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瑯邪和京兆。唐代王氏任宰相者共13人,出自太原者7人,出自瑯邪者4人,出自京兆者2人。因此,以后的相當長時間內(nèi),這3郡成為王氏的繁衍中心。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靈王太子晉的8世孫王錯,為魏將軍;傳9世,為武城侯王離,有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亂,遷于瑯邪,后徙臨沂;四世孫王吉,任漢諫議大夫,定居于皋虞,后徙臨沂都鄉(xiāng)南仁里,在此發(fā)展成為名門巨族。太原王氏出自王離次子、漢揚州刺史王威。王威的9世孫王霸,字儒仲,居住在太原晉陽,東漢時連聘不至。王霸的20世孫王澤,字季道,任雁門太守,生昶,為魏司空、京陵穆侯。王昶的10世孫王瓊,為鎮(zhèn)東將軍,生4子:遵業(yè)、廣業(yè)、延業(yè)、季和,號“四房王氏”,各為一支。河東王氏出自趙州司馬、瑯邪人王儒賢,其4世孫王縉,字夏卿,唐代宗時任宰相。王霸的長子王殷,東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因稱祁縣王氏。王殷的11世孫王冏(一作景),為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廣陽侯,因號“烏丸王氏”。王冏的九世孫王涯,字廣津,在唐憲宗、唐文宗兩朝任宰相。中山王氏亦出晉陽。永嘉之亂,涼州參軍王軌因官安家,子孫居武威姑臧,6世孫王叡,封中山王,號“中山王氏”。王叡的7世孫王晙,唐玄宗時任宰相。唐汾州長史王滿,也是太原晉陽人,其4世孫王播,唐文宗時任宰相,5世孫王鐸,唐僖宗時任宰相。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生悼,悼生賢,為濟南太守,西漢宣帝徙豪杰居霸陵,遂為京兆人。王賢的裔孫王德真,在唐高宗、武后兩朝任宰相;裔孫王徽,唐僖宗時任宰相。河內(nèi)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后徙平州,又遷至河內(nèi)溫縣。
以上情況表明,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繁衍。
王氏遷往江南,始于西晉末年。據(jù)《晉書·王隱傳》記載,陳郡陳(今河南淮陽)人王隱,博學多文,“建興中過江”,仕晉為著作郎。又據(jù)《臺灣省通志》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后均在福建落戶;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受封為閩王,隨其入閩的,還有一些王氏族人。此期,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南宋初,中原人多次大規(guī)模南流,其中又有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大約在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氏,有一支遷往廣東,先定居于廣東潮州,其后裔散處梅縣、蕉嶺、五華、大埔、陸豐、海豐、龍門、興寧、從化、增城、惠陽、博羅、東莞、懷集、寶安及廣西的一些地方。
在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期間,有一位叫王參若的大陸移民,在臺灣文賢里興筑參若陴,還有一位寡婦王十嫂興筑十嫂陴,這說明王氏在明末已開始移居臺灣。此后,閩、粵王氏渡海入臺者絡繹不絕。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其麾下王姓文官武將有名字可稽的即有15人:兵部左侍郎王忠孝,中提督王進功,定北將軍王順,中提督中鎮(zhèn)左營王顯,右提督后鎮(zhèn)左營王受,戎旗四鎮(zhèn)親隨一營王一豹,侍衛(wèi)殫忠營王鯉、王隆,果毅中鎮(zhèn)下游擊王壽,候缺親隨營參將王建,果毅中鎮(zhèn)下都司王友順,果毅中鎮(zhèn)三正領游擊王招,果毅中鎮(zhèn)下守備王麟,游兵鎮(zhèn)隨征千總王雄,提督后鎮(zhèn)候缺親隨營王飛龍。同期,有漁人王光好,移居旂后(在今高雄市)捕魚;同安金城人王世杰,前往竹塹(今新竹)開墾。清朝政府統(tǒng)治臺灣之后,閩、粵王氏入臺者不斷增加,有文獻可考者即有王錫棋、王成楚、王謀、王生、王那、王杰、王佑、王啟林、王玉成、王克師、王國桂、王明耕、王克捷、王至務、王俊榮、王世運、王振榮、王有成、王增榮、王保金、王伯樂等20多人。王姓在臺灣的表現(xiàn)極為出色,對臺灣各地的開發(f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是臺灣第6大姓,占臺灣總?cè)丝跀?shù)的4%弱。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自清代以來,王氏有許多人徙居海外,其中主要是閩、粵、臺王氏,徙居地主要是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文萊等國家,歐、美一些國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帝稱王者14人,先后建立有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西漢末年,外戚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公元8至23年在位;新莽末年,邯鄲人王郎,自稱為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被西漢宗室劉林等立為漢帝,不久被劉秀所殺;隋末,新豐人王世充在洛陽自稱皇帝,年號開明,國號鄭;隋末還有河北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須拔,稱漫天王,國號燕;五代時,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王建,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在位11年,子王衍繼位;五代時還有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王審知創(chuàng)建閩國,歷5王36年;北宋仁宗時,河北士兵起義首領王則,被推為東平郡王,建國號為安陽,年號得圣;明代,僧人王斌率領漢中農(nóng)民起義,國號極樂,年號天繡。此外,新莽末年有綠林起義軍首領王鳳、王匡,三國時有南海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金,西晉時有南陽流民起義軍首領王如,隋末有瓦崗軍將領王伯當、山東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薄,唐末有農(nóng)民起義領袖王仙芝、龐勛起義軍將領王弘立,五代時有河南反抗契丹貴族的農(nóng)民首領王瓊,北宋有川峽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小波、山東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倫,南宋有江西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首領王念經(jīng)、抗金義軍首領王忠植、王惟忠,元末有襄陽紅巾軍首領王權,明朝有山東礦工起義首領王堂、反稅監(jiān)斗爭領袖王朝佐,還有農(nóng)民軍起義首領王金剛奴、王二、王大梁、王嘉胤、王自用、王俊,清代有川楚農(nóng)民起義軍女首領王聰兒、南籠起義布依族女首領王囊仙,還有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王廷詔、王三槐、王倫、王宗獻、王達。于此可見,王氏富有反對封建壓迫、反對異族侵略的斗爭精神。
王氏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三國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均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的300多年間,王氏與謝氏并稱望族。《南史·侯景傳》有這樣一段記載:“景請婚于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求之。’”后因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描寫了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兩大世族住地的滄桑變化。但從全國情況看,王氏仍是望族。唐朝曾把太原王氏列為“海內(nèi)第一高門”,明初大學者宋濂也把“太原之王”列為天下五大望族之首。正由于此,王氏在歷朝歷代都有許多著名的人物。春秋時有善御者王良。戰(zhàn)國末年的王翦、王賁父子均為秦國名將。西漢有安國侯王陵、辭賦家王褒,元帝時有王昭君,自請遠嫁匈奴,對漢朝和匈奴的和好起了一定作用。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著有《論衡》,還有哲學家王符、文學家王逸、水利家王景、辭賦家王延壽和“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粲。三國時魏有經(jīng)學家王肅、玄學 家王弼。魏晉間有醫(yī)學家王叔和。西晉有事后母孝、傳有臥冰求鯉故事的王祥,有曾與富豪石崇斗富的王愷,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還有大將王濬,大臣王渾、王衍。西晉末,王敦握重兵屯武昌,與其堂弟王導,擁護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分別任大將軍與丞相,當時稱為“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有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zhì)樸的書風,成為妍美流便的新體,被后世尊為“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與其父齊名,并稱“二王”。十六國時,前秦有丞相王猛、方士王嘉。南北朝時,宋有文學家王僧達,齊有書法家王僧虔、目錄學家王儉、文學家王融,梁有文學家王僧孺,北周有文學家王褒。隋代有哲學家王通。唐代,有被列為“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學家王勃,有詩人王績、王灣、王維、王昌齡、王翰、王之渙、王建、王涯,有數(shù)學家王孝通、醫(yī)學家王冰、音韻學家王仁昫、道教學者王玄覽、畫家王洽,還有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者王玄策。唐末有威武軍節(jié)度使王潮。五代時,后梁有開國侯王彥章,后周有宰相王峻、歷法家王樸,南唐有畫家王齊翰。宋代,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仁宋時,他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時拜相,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北宋有宰相王旦、王欽若,大將王審琦,外交家王延德、王倫,文學家王禹偁,畫家王詵、王希孟,詩人王令,針灸學家王惟一;南宋有經(jīng)學家王柏,學者王應麟,詞人王沂孫,名將王堅。金國有全真道創(chuàng)立者王重陽,書畫家王庭筠,文學家王寂、王若虛。元代有戲曲作家王實甫、王曄、王伯成,畫家王冕、王繹、王淵、王蒙、王振鵬,文學家王惲,醫(yī)學家王履、王好古,歷算學家王恂,農(nóng)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王禎。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的學說在明代中期以后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還有畫家王紱,哲學家王廷相、王艮,書法家王寵,文學家王祎、王九思、王世貞、王世懋、王穉登、王嗣奭、王思任,散曲家王磐,戲曲理論家王驥德,航海家王景弘,醫(yī)學家王肯堂,詩人王次回。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王岱輿,畫家王時敏、王鑒,思想家王夫之。清代,有音韻訓詁學家王念孫,撰《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古韻譜》,考證翔實,每有創(chuàng)見;還有女訓詁學家王照圓,訓詁學家王引之,天文學家王錫闡,女天文學家王貞儀,航海家王大海,象棋名手王再越,進步思想家王源,學者王昶,醫(yī)學家王清任、王旭高、王孟英,史學家、經(jīng)學家王鳴盛,畫家王翚、王原祁,書法家王鐸,文學家王文治、王筠、王拯,詩人王士禛,以及在鴉片戰(zhàn)爭中抗擊英軍而英勇戰(zhàn)死的安徽壽春總兵王錫朋。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王闿運。現(xiàn)代有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旅居海外的王氏華人,對當?shù)氐姆睒s與進步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例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豪之一,據(jù)說是“閩王”王審知的后裔;“軟件大王”、企業(yè)家王嘉廉,在美國企業(yè)界知名度很高;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是著名的華裔學者;“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的科學家。王安、王嘉廉及美國的王澄清,臺灣的王永慶、王又曾、王玉云,泰國的王金玉,新加坡的王明星、王梓琴,文萊的王金紀,香港的王德輝,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其中,王永慶及其弟,擁有財富約49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15位。
王姓著名的堂號叫“三槐堂”,出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宰相王旦父子的一段故事,產(chǎn)生于都城東京。據(jù)《宋史》記載,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祜,曾在京城(今河南開封)自已的庭院里親手種植3棵槐樹,對人說:“吾之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祜為什么以三槐喻三公呢?原來,相傳周朝宮廷外種有3棵槐樹,大臣朝見天子時,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面向三槐而立,因此,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一類的高級官位。當時,王祜種植槐樹、望子成龍,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有趣的是后來夢想成真,他的二兒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時官至宰相。因為這件事集中展示了這一家族最榮耀的事跡,為本族子孫所珍視,于是,這支王氏便以“三槐”為堂號,稱為“三槐王氏”。
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41%,分布很不平衡:在長江以北地區(qū),約占漢族人口的8.8%,為北方第一大姓,其中內(nèi)蒙古王姓最多,約占11.5%;而在南方地區(qū),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4.5%,為第四大姓,其中廣東王姓最少,僅占2.6%。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