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花鼓戲是流行于信陽市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原為說唱藝術形式。主要活動區域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多在農村民間演出。宋代蘇東坡貶謫黃州途經光山,在《仇池筆記》中說“光黃人二三月群聚謳歌”,記錄了光山歌舞的盛況。又據《乾隆光山志》記載,當時已形成光山花鼓戲,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光山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北麓,淮河南岸。這里是中州文化和楚文化的結合部,風土人情、民俗民習、語言發音都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光山花鼓戲集萃著豫、鄂、皖邊區的漢族民間小調、山歌、花會、舞蹈精華于一體,是一種具有土香土色帶有獨特地域性的戲曲劇種。
光山花鼓戲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一是花會玩燈階段,演出龍舞、船舞、車舞并扮演各種典故;二是打五件,又叫“打龍船”階段,一人打五件樂器,走鄉串戶即興表演;三是二三對階段,二人分工打三件樂器,一唱一合進行表演,可演情節簡單的小戲;四是地燈班階段,一班五至七人,有角色分工,有唱腔曲牌,演折子戲和地方小戲;五是花鼓戲階段,行當、音樂唱腔等趨于成熟,成為世代相傳的特色劇種。
光山花鼓戲從孕育到形成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光山花鼓戲音樂唱腔豐富,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光山花鼓戲由當地民歌小調和花會舞蹈逐步孕育而成,是板腔體和曲牌體結合的劇種。以組班形式演出,每班七八個人。以演小戲為主,也演連臺戲。伴奏主要是打擊樂,也有管弦樂伴奏。道白用當地方言。行當齊全,一人多角,舞美扮相簡而不亂。唱腔豐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類,吸收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劇目有二百多個,以師徒口傳為主。
光山花鼓戲劇目《夫妻觀燈》1953年參加全國首屆音樂舞蹈會演,獲金質獎章;《假報喜》1956年參加河南省第一屆戲劇會演,獲演出二等獎。《頂椅》2005年參加首屆河南省民間戲劇節展演,獲銀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鄭州參加由商務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舉辦的中原民間文化精品藝術展演,花鼓戲《頂椅》、《夫妻觀燈》獲演出金獎。
光山花鼓戲有傳統劇目200多出,多是反映漢族民間生活,宣傳傳統道德,具有趣味性的劇目。光山花鼓戲受到廣大觀眾喜愛,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2004年,花鼓戲被列入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
2006年,又被列入省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品錄;
2007年,光山花鼓戲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光山花鼓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