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地燈戲亦稱地攤戲、地燈溜子,簡稱“地燈”。新縣地燈戲是在當?shù)孛耖g歌舞采蓮船(旱船)和民間歌曲(田歌)基礎上形成的,屬于一種載歌載舞的“兩小戲”,是最原始的民間戲劇形式,“豫南花鼓戲”就是在其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元素形成的。
新縣地燈戲由一丑一旦表演,丑角有時扮演彩旦,有時俊扮,用當?shù)胤窖员硌荩粦蛞磺蛞粦蚨嗲灰魳访窀栾L味濃厚,打擊樂伴奏,不托管弦,伴奏樂器有五件,即:鼓、板、大鑼、小鑼和镲,俗稱打五件。新縣地燈具有念(白、數(shù))、唱、幫(幫腔)、打(打擊樂)、舞等特點,地方特色十分濃厚,是新縣人民熟悉而又喜聞樂見的民間表演藝術(shù)。
新縣地燈唱腔音樂優(yōu)美動聽,委婉秀麗,和當?shù)孛窀铚Y源頗深,江淮地區(qū)民間音樂元素無不富含其中,其載歌載舞的表演特點集中反映了信陽地區(qū)民間歌舞藝術(shù)的風格特征。新縣地燈活動范圍廣泛,除鄰近縣區(qū)外,經(jīng)常到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演出,深受當?shù)赜^眾的青睞。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