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孫叔,漢族,楚國名臣。是楚國期思縣人(期思縣治在今淮濱縣期思鎮,鄰固始縣西北境,解放前亦屬固始)在湖北楚都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寫到“孫叔敖舉于海”被舉于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于世。《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而灌雩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太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蚡冒之后,“世為列姬,國地朝廷”。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相傳孫叔敖少年時,曾遇兩頭蛇,時俗認為見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見。于是,他斬殺了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為族人贊佩(出典見《賈子》)。受到了后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縣治后劃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 "寢野歧蛇 " 列為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