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綾子系九人集體表演的群舞。
人物:有“老桿兒”(領舞)即掌杈傘人,扮一風趣的老漢,一手掌杈傘,一手持蒲扇,口銜哨子(指揮用)。有“四梳”女角,舊時男扮女裝用黑紗手帕包頭,好像姑娘梳的獨辮,故得名“四梳”,俗稱“蠟花”或“花鼓娘子”。皆以彩粉畫臉,著彩衣、穿繡花鞋,腰系圍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有“四挎”男角,腰挎花鼓,故名“四挎”,俗稱“花鼓腿子”,畫俊臉,紅巾或黃巾包頭,蝴蝶結扎在額頭,著花邊舞衣,腰系紅彩,手握花棍。
舞蹈分大場小場兩種。
大場第一段由“老桿兒”引“蠟花”和“花鼓腿子”出場,領舞以“踢四場門”、“拜四方”、“烏龍擺尾”等近 20 種名目組成各種圖形、隊形。第二段由“老桿兒”喝住鑼鼓“打杈”,“打杈”由
“老桿兒”即興編作壓韻的板詞,或傳統的順口溜短段。詞的內容多為恭維、吉祥詼諧之詞,眾和以助興。“老桿兒”還隨時發問,眾人反問句“咋的”,“老桿兒”自問自答,眾和“對對對”等答句。煞住杈詞后,對對男女邊唱邊舞,“老桿兒”根據情況煞唱收場。
小場是表演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小舞蹈。如搶手巾、搶扇子、逮蠟花等。舞步有搓步、碎步、頓步、滑步、追步、后退步、十字步等。曲詞一是前后徵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花鼓唱,有的中間加對唱和腔、襯詞有“小二哥二小哥”,“小二嫂二小嫂”。二是前后宮調式,中間轉羽調的搶八句子。三是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構成上下翻騰的徵調式花鼓唱。四是四句羽調式的鑼鼓唱。
此外,還有傳統戲曲《花籃戲》、《皮影戲》;說唱《大鼓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