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塊兒長不過兩米、寬不過一米的白布,幾根隨地可取的竹竿,講究些的,再在幕布上搭個布棚,這就是羅山皮影的演出舞臺。
與桐柏和靈寶皮影相比,羅山皮影的陳設實在可用簡單甚或簡陋來形容,直性而倔強的羅山藝人,到哪兒都帶著這樣的行頭。也正因為這樣的簡陋和簡單,當2007年春節羅山皮影到省會鄭州匯演時,有人曾經對他們鄙夷不屑:“一看你們就是地攤演出,不上檔次!”
也是,靈寶皮影、桐柏皮影,一個比一個裝扮得華貴,只有羅山的皮影棚子,像個丑小鴨——很寒磣。
參加匯演的羅山皮影老藝人陳光輝受不了這樣的輕看,爭辯說:“我們是大別山區,平時怎樣就怎樣,方便群眾。”
“我們拿來的是原汁原味的皮影,我們的硬件不如人,但我們的軟件好!來省會,就應該唱自己的戲!”
也是,若以傳統的形式來看,羅山確實地道,有代表性。如果你到信陽羅山,也許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幾個藝人,挑一擔子,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行裝不多,到演出地兒放下擔子,不一會兒,白幕扯起來了,舞臺搭起來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但這樣的簡單并不能說羅山皮影簡單,否則,羅山人會跟你急:“咋說嘞,行頭簡單,戲不簡單。”
羅山皮影文武兼備。你要是點文戲,羅山藝人能“咿咿呀呀”唱得你生春心灑情淚;你要是點武戲,他們能讓你感受到虎虎生風、叱咤風云、千軍萬馬的隆隆威猛。
用“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來形容羅山皮影,也許是最恰當不過的。
特殊地域決定了特殊的羅山皮影
羅山地處河南南部,居楚頭豫尾之江淮之間,南與湖北大悟縣接壤,北與駐馬店正陽隔河相望,其北部是“豫南糧倉”淮河平原,中部為逶迤連綿的丘陵地帶,南部是挺拔俊朗的大別山區,氣候溫和,山川秀美,被稱為“魚米之鄉”。
羅山縣文化積淀非常深厚,民歌、民間舞蹈、戲曲、民間工藝遍布全縣,是“豫南民歌”的代表縣之一。因此,誕生于這里的羅山皮影,其音樂、唱腔、道白、人物造型都帶有濃郁的豫南鄂北風韻。
據明清時期的《羅山縣志》記載,羅山皮影源自河北灤州(現屬唐山),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皮影由灤州傳入湖北,又從湖北傳入羅山。最先是鄂北西路調,起落平穩緩慢,適合唱文戲。后來因為羅山人喜愛高亢激昂、場面強烈的東路調,改為豫南東路調。清末,羅山人詹國祥拜灤州蘇鼎山為師,回到羅山后,對羅山皮影進行了一些改革。當時的羅山皮影,一度改成絲弦拉唱,又叫“絲弦戲”,津韻道白、北方唱腔,多為折子戲。后來為適應豫南民眾要求,又加入了地方方言。
在發展過程中,羅山皮影大量吸收了灤州皮影的藝術套路、制作方法、表演藝術,積累了419個劇目,經常演出的有49本231出,大多是《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其音樂唱腔屬于綜合體,以板腔體為主,又保留著一部分曲牌體,形成了表現內容豐富、音樂唱腔旋律流暢、唱詞道白雅俗共賞的綜合藝術。
實際上,羅山皮影屬于信陽皮影戲的一種。信陽皮影戲因其濃郁的本土特色,被稱為豫南皮影戲;東部的潢川、固始、淮濱、息縣、商城5縣因語言接近中州語系,演唱、道白自成特點,被稱為東路皮影;西部的新縣、光山、羅山等縣接近湖廣語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稱為西路皮影。
羅山皮影,因在豫南地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并在***有一定影響,成為信陽皮影戲的代表。與其他地方的皮影相比,羅山皮影具有自己的特色:羅山皮影子造型考究,形象逼真,臉譜規范,制作用料精良,唱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語言有不少豫南的民間口語、方言,音樂曲調多豫南的民歌、民間小調。正如河北唐山皮影以河北梆子為唱腔、湖南皮影以花鼓戲為唱腔、江西皮影以采茶調為唱腔一樣,羅山皮影以地方山歌為基調,獨具豫南特色,如“太陽一出喲,照東墻喲”就是典型的民歌調子。有時它也采用地燈戲的曲調,比如:“那家唱罷這家來,這家柴門大大開,白天開門招財寶,夜晚開門寶招財!”但主基調還是山歌調。
從造型上看,羅山皮影屬“二水皮影”,影人、帳幕較小,適宜在山區鄉村演出。一般來說,皮影大小以“水”來衡量,一水皮影一般為80厘米~100厘米、二水皮影一般為50厘米~60厘米、三水皮影一般為30厘米~40厘米。
雖然是“二水皮影”,羅山皮影子較大氣,可以唱大本頭連本戲,場面激烈,再加上唱腔高昂,顯得很是大氣。
林芝梅為演皮影寧可丟官
見到羅山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駱中憲科長時,他說:“在羅山,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皮影都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戲曲形式,一般孩子考上大學,家里生小孩,老百姓都會請皮影戲唱幾天。我就是在皮影戲的熏陶下長大的。”
和靈寶、桐柏僅存幾擔箱皮影不同,羅山皮影直到現在還稱得上隊伍龐大,僅皮影就有52擔箱。
羅山縣文化局負責農村文化的劉慶祥主任說:“我原先對皮影的生、旦、凈、末、丑都分不清,去年3月份,我受命對羅山皮影進行考察,這才發現,羅山皮影和別處的皮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羅山皮影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借助戲曲形式,而是以民歌、山歌、秧歌為基調,有著很濃很濃的地方鄉土氣息。”
羅山縣皮影老藝人陳光輝說,他16歲就開始學皮影,先是學大鼓詞,當時他家附近就是練功廳,給他學習提供了方便。
實際上,陳光輝8歲時就開始拉二胡,還學過地燈戲。地燈戲是地地道道的羅山當地劇種,后被融入到了羅山皮影演出中。
陳光輝說,地燈戲是類似于東北二人轉的一種劇種,屬于一丑一旦戲。
地燈戲給了陳光輝很大的影響,說著,他就兀自唱將起來:“喲喂,小女子嘛!”
“叫嘛喂?”
“你在房里干啥哩?”
“我在房中引娃娃!”
“嗨嗨呀哈嗨!”
剛開始走上藝術道路時,陳光輝是流浪藝人,唱的是大鼓書,接著他拜著名藝人林芝梅為師,學習皮影。“文化大革命”時,因為被視作“四舊”,皮影暫時中斷,陳光輝也不再演皮影。
1973年,羅山縣成立了第一個曲藝隊,說新書《李自成》。當時群眾已私下開始搞皮影,只不過搞的是新版皮影,比如《平原槍聲》等。1976年后,除《薛仁貴東征》外,其他皮影劇都放開了。
“愛它,才學它,才要搞好它。在過去,它可招群眾喜歡了,尤其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小小的皮影前看的人上千個,為啥?淮河以南沒別的文藝形式。”陳光輝說。
羅山人愛皮影,羅山人對皮影瘋狂,這可以從老藝人林芝梅身上看出來。
“1962年、1963年,林芝梅是周黨鎮的鎮長。但他放著鎮長不當,跑到外地去演出,結果可想而知,黨籍也被開除了。”陳光輝說。
“騎洋車,掛***,不如回家開塊荒,再弄上個皮影一擔箱。”所以,到現在,在皮影很不景氣的時候,羅山皮影還有52擔箱,從藝者有364人,可謂龐大。
駱中憲科長說:“就在今年正月初二,因為皮影藝人太忙,人手不夠,一個已經搬到信陽的藝人專門回到羅山唱皮影。”
癡迷于皮影的林芝梅曾經編了個順口溜:“離了朝廷不做官,不如回家落清閑。依山傍水屋三間,出也安來進也安。晚歸兒女笑等閑,今也
彈來古也彈。閑來無事蕩小舟,魚在一邊酒在一邊。綢棉大布做衣穿,長也能穿短也能穿。“
周盛安為養家走上皮影路
來到羅山的第二天,本想看看當地的皮影演出,不巧的是,下雨了。好在,上午8點多鐘,縣文化局的劉慶祥主任來了信,說潘新鎮何家灣有演出,當即就可以去。
乘著羅山電影公司周永強經理的皮卡車,我們就去趕場子。
舞臺搭在泥濘的地上,兩把椅子,一塊板子,兩根竹棍,一塊銀幕,看上去很寒磣。不過,舞臺周圍的竹林、盛開的桃花倒是給演出增添了幾許浪漫和詩意。
在這里演出的是羅山縣潘新鎮宋樓村51歲的藝人周盛安,趁他場間休息,記者和他聊了起來。
“我是從教師轉行干這個的。”周盛安說,“我是1980年轉行的,當時我干教師每個月8塊錢,養不了家,被逼無奈干了這個,但沒想到一進入這個行當,我就深深愛上了它,這小小的舞臺,就是個大大的人生乾坤啊。”
剛改行的周盛安,從物質層面上確實嘗到了皮影的甜頭,但后來,他卻深深地迷上了皮影。
“當初改行,確實是為改變家境,但后來我把它當事業來做。為啥呢?群眾喜聞樂見,群眾需要它。”
直到現在,周盛安津津樂道的、自己一生最快樂的事就是那次在湖北演皮影。
那是2005年的4月,周盛安被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鎮邀去演出。那個觀眾之多啊,直到現在周盛安想起來仍舊激動不已。每場演出,觀眾至少有五六百人,每次演出,鎮長都會好煙一條又一條地遞:“這里不能沒有你,你要不唱,場面就難撐起來了。”
那是為紀念革命烈士而進行的演出,周盛安一唱就是一個多月——人家不讓走。
當時,周盛安唱的是《楊家將》、《水滸傳》、《封神榜》。
周盛安說,在什么樣的場合唱什么樣的戲,這是有講究的。
一般來說,私人慶喜要唱喜戲,不能有任何讓人傷感的內容,也就是說戲只能是積極、喜慶、吉祥的,只能唱好戲,比如《三全其美》、《麒麟圣旨》(添小孩)、《劉備招親》、《龍鳳呈祥》、《諸葛亮招親》等,房子竣工要唱《萬壽亭》,老人過生日要唱《八仙慶壽》。
周盛安說,這次演出是因為這一家生孩子,演的是《麒麟圣旨》。
對于周盛安轉行干皮影,周盛安的同學、人稱“萬事通”的王治才當時頗有些看法。他告訴記者:“我們這里以前有個說法叫‘農村有三丑,王八、戲子、吹鼓手’。我當時真不理解,改啥哩?你想想,當教師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有地位、學生崇拜、家長倚重,改當戲子,算什么呢?但現在,看著他的癡迷,我理解了。”
一塊白布、幾根竹竿,因為簡陋,羅山皮影被稱為“地攤兒戲”,但若從傳統形式看,羅山皮影是最地道的一種。圖為羅山皮影簡陋的舞臺。
當初周盛安是為了養家才學演皮影的,但后來他卻深深地迷上了皮影。圖為周盛安和他的皮影子。【原標題:皮影,羅山人癡迷的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