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信陽

信陽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

2014/10/22 10:51:57 點擊數: 【字體:

    近年來,信陽市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資源,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開展搶救性工作,初步建立非遺保護體系。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自2006年以來,市縣逐漸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強化對民間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確保工作有抓手。市縣非保中心按照非物質的保護規律,成立民間音樂舞蹈工作室、民間戲曲曲藝工作室、民間文學工作室、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工作室、民俗工作室,縣鄉依托本地資源,成立民俗展示館、非遺傳習所,如光山縣成立民俗展示館,將逝去的一些老物件、老工具、老農具收集起來,進行集中展示,喚醒人們的記憶。

    二是扎實開展非遺調查,建立非遺保護三級網絡。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職能,2006年以來,信陽市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會議80余次,組織參加全省培訓20余期,培訓工作人員3000人次。2008年信陽市承辦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暨普查培訓班,全省來自基層的160余位業務骨干參加了培訓。通過對基層業務人員的培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市、縣、鄉三級網絡建設奠定了基礎。信陽民歌、羅山皮影戲、光山花鼓戲、信陽毛尖采制技藝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名錄,二十多個非遺項目被列入省級名錄,市政府于2007年,2010年、2012年先后三批公布了鑼鼓十八番、三壁吹打樂、絲弦鑼鼓、信陽民舞、淮河歌謠、信陽剪紙、平橋泥塑、董家河王家拳等一百八十余項被列入市級保護名錄。

    三是加強對民間藝人、傳人的保護和宣傳。積極組織民間藝人參加全國展演,通過參加各類展演和賽事活動,挖掘、整理利用了文化資源,帶動了民間演藝隊伍的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農村業余文藝演出團體(含季節性演出隊)400余個,從業人員4000余人。為民間藝人提供場所,方便他們的演出和傳承活動,如光山縣文殊鄉免費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并且每年拿出8000元資金,補貼本鄉8個民間文藝團隊,目前,該鄉文化專業戶由88戶增加到200戶,投資5萬元以上的禮儀隊2個;新縣八里畈鄉李南沖村1000多人中有100多人能夠唱民歌,為遠近聞名的民歌村,省文化廳命名新縣八里畈鄉李南沖村為民歌基地,市縣文化部門派出專業人員對其民歌進行整理、挖掘和指導,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當地民歌手從事民歌傳唱活動。在文化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陳光輝、李世海、許煦、潘景娥、岳華、徐運生、齊金生等一批民間藝術家脫穎而出,帶動了各民間藝術門類的迅速發展。商城縣雙椿鋪鄉農塘村陳天民、劉世巨辦的巨民藝術團多次參加各種賽事,羅山縣周黨鎮、光山縣文殊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羅山縣彭新鄉仁和村被命名為特色文化村。

    四是組織開展民間藝術展演活動,有效推進產品開發。組織皮影戲、信陽民歌、泥叫吹、信陽毛尖傳統采制技藝等項目參展全國文博會、全國民間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使民間藝術在擴大宣傳影響力的同時,也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保護。2006年以來,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茶節、非遺宣傳月等期間,舉辦信陽民俗展、信陽民俗攝影展、信陽歷代茶器物展、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等活動,為宣傳、提高信陽知名度起到積極作用。組織開展了“錦繡茶鄉——信陽市民間文藝展演”活動,注重民間藝術作品的打造和民間文化的展示,《車水歌》、《對花》、《花轎到門前》等經過藝術創作后搬上舞臺,讓人感受到信陽民歌的魅力。2008年、2010年、2012年分別以信陽春節聯歡晚會為載體,深入挖掘本地富有特色的打六扇、金扇龍、春牛舞、原生態民歌、花挑、花鼓戲、鼓書皮影、鑼鼓十八番等民間文藝形式,擴大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

    五是積極參加高級別展演賽事活動,擴大信陽民間文化影響力。近年來,信陽市積極組織民間藝術團體、個人“走出去”,參加各類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2006年以來,信陽市的信陽民歌、信陽民舞、花挑舞、信陽菜、鑼鼓十八番、皮影戲等非遺項目參加省、國家各類大賽,取得了多項成績。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河南衛視新農村頻道、公共頻道多次來信陽采風,制作播出多期關于信陽民歌、民舞、民間戲曲等節目,王平安、陳有才、付大坤、潘景娥等民間藝術工作者和民間藝人接受采訪。組織了固始花挑舞、光山花鼓戲參加“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月”展演活動。許煦剪紙赴歐洲參加中原文化與歐洲的交流活動。組團參加“中國·呼和浩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藝術活動暨中國·呼和浩特第二屆民族合唱匯演節”,新縣歌舞團合唱隊代表河南省參加此次比賽,無伴奏合唱《秧麥》和鋼伴合唱《豫南情調》獲得“雄鷹”大獎。河南廣播電臺開展《乘著歌聲的翅膀》——信陽民歌大型系列采訪活動,深入信陽民歌的發源地——大別山區的商城和新縣等地,近距離探訪信陽民歌及其傳承人,尋覓歌聲背后的故事,了解信陽民歌淵源、傳承和保護利用,尋訪活動總行程1000多公里,采訪民歌手和民歌專家20余名,采集錄音素材10余個小時。

    六是加強文物保護,合理利用開發。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對全市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有效保護管理。在城陽城址、黃國故城、鄧穎超祖居、王大灣會議舊址等大遺址分別成立保護機構,使其日常保護有保障。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信陽文廟大成殿進行全面維修。對市內袁家大樓、明代大拱橋、何景明墓等文保單位進行修繕,并編制利用總體規劃。目前,信陽市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2處。依托文物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開發,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精神內涵,光山縣依托凈居寺文化資源打造宗教旅游熱點,雞公山依托萬國建筑群打造近現代古建筑旅游潮。

    七是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力度,著力打造鄉村休閑旅游。完成首次傳統村落調查,掌握近百個傳統村落基本信息,67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列入了國家和省傳統村落名錄,10余個傳統村落將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進行保護提升。市住建、財政、文化等部門初步編制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計劃對新縣八里畈丁李灣村、光山文殊鄉東岳村村等傳統村落進行投資修繕,保護古民居的建筑形態、人文活動、自然環境,提升其旅游價值。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2014-10-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