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鬧市中慶城路的中段,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時光交匯點。紅墻黑瓦、飛檐厚壁,明代重建的閩王祠即便三個圓形拱門并不時常打開,門縫中流溢出的傳奇就足夠一眼望盡那段橫亙至今的歷史。
故事從唐光啟年間開始,王潮、王審知兄弟率河南固始軍民避戰亂,輾轉粵北、贛州等地后入閩。后來眾所周知的閩王王審知,被命為威武軍節度使。在位期間他以民為本、保境息民的方略,使閩中在唐末五代割據混戰的硝煙中,自持了近30年之久的安定發展。
“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相關史載對閩王王審知的評價,其實并不僅僅在于對其不稱王的肯定,更多是關于王審知對于當時福建地區開疆辟土、全面發展的贊許。
王審知在福州、泉州等地設立了招賢館,廣納來自中原避亂的知識分子,他還非常重視教育,在他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聚書興教,使民知禮義”。在福州留暉門外開辦最高學府“四門學”(經、史、哲學、文學),于于山北麓設鰲峰書院等,興文重教之下,當時福州出現了“千家燈火讀書夜”良好風氣,史稱“八閩鄒魯”。
出身貧寒的王審知深知百姓疾苦,遂行輕徭薄賦政策,輕負擔,獎開荒,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夜半呼兒趨曉耕”,是當時勤于農事的真實寫照。他還帶領百姓圍海造田,修浚福州西湖,灌溉閩縣、侯官兩地民田,閩中、閩南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也在他主政時修建完成。
在發展商貿經濟方面,王審知更是大膽改革,專門設立商務與***貿易機構都貨務。“盡去繁苛,縱其交易”,勸民從商,尤重招徠外商,為繁榮福建商貿經濟打下了良好基礎。當時制造的長60多米、載數百人的遠洋大船,讓福建從此具備了海上交通的有利條件,福州、泉州兩港也一躍成為五代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海港。
為了紀念王審知邦安民頤的卓著政績,后人遂將王審知故宅修建為忠懿王廟,又稱閩王祠。如今,位于福州慶城路中段的閩王祠為明代重建,門墻上開有三個圓拱形門,左門上有“報功”嵌額,右門上有“崇德”嵌額。走入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立有唐代“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書法家能從碑文中看到文筆的嚴謹、書法的持重,其他人則能明了王審知家世及治閩初期的累累政績。這可是研究五代史、福建通史的重要實物材料,清代的郭柏蒼稱之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此外,前庭左側有明萬歷年間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記”,右墻則嵌有紀念閩王功勛的“乞土勝地”碑。前庭的亭后墻上有“紹越開疆”四個大字。步入后庭正殿,細觀這座閩王祠的主體建筑,最顯眼的自屬正殿當中供奉的閩王塑像,面對祀門上“功垂閩嶠”的木制匾額,以及大門外如今車水馬龍的街區鬧市。
當年王審知主政時,福建新設了六縣三鎮二州,福州城面積擴大七倍有余,彼時的金湯瓊池、林立樓宇,雖然經不起時光的跌宕沉浮,大都不見了蹤跡,但好在還有常來追根溯源的后世宗親,推開朱漆銅釘的大門,在拈香叩首中,祭拜先祖,緬懷歷史。據了解,全球許多祖籍在閩的王氏后人,包括來自香港、臺灣、菲律賓等地的王姓宗親每年會來閩王祠參拜。2009年,臺灣知名人士王金平特委托胞兄、胞弟等18位宗親回閩謁祖,并到藤山開閩王祠舊址前拜祭先祖,亦是非常感人。
福建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福州閩王祠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祭祀和緬懷的重要場所。王審知率軍入閩后,繼承閩越余烈,全面開發閩疆。其主閩期間,實行“保境安民”方針,閩中近30年“無桴鼓之警”,保持安定發展局面。他興學育才,招賢納士,整理文獻,修建城池,安撫將土,為其后福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王審知所率農民軍將士從此在福建落戶安居,繁衍發展,后裔多有遷徙臺灣及***各地者。王審知因此也被尊為“八閩人祖”,他所創造的劃時代業績被稱為“開閩文化”,閩王祠遂為傳播中原文化的象征。至今在閩臺兩地族人編修的大部分譜牒中,都有著先祖從河南光州隨王入閩的記載,閩王祠也因此成為閩臺人民尋根謁祖的圣地。【原標題:閩王祠:王的故事城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