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蝶舞,起源于沈丘縣槐店鎮大胡同(今五福街)的原生態民間舞蹈。撲蝶舞以一對戀愛男女為劇情元素,男女主人公沖破封建社會的層層阻力而最終結合,表達的是一種抗爭精神。撲蝶舞將舞蹈、戲曲、走步和表演等項目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撲蝶舞最早由湖北的蝶舞引進而來,每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春節、元宵節及重大的民間活動中。撲蝶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在全國只有沈丘縣槐店鎮遺存,是一種稀缺的原生態舞蹈。
1953年,沈丘撲蝶舞表演隊代表河南省民間藝術晉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榮獲二等獎;1963年赴商丘專區觀摩表演,獲一等獎,同年赴鄭州參加全省民間文藝匯演,獲一等獎;1984年參加河南省第五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舞蹈組一等獎;1989年,被河南省選派進京參加中國第二屆藝術節群眾藝術演出,榮獲金獎。 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