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顧家饃”又稱“貢饃”,是沈丘縣著名的土特產品,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顧家饃起源于當地一位姓顧的人家。明末清初,在沈丘老城南城腳邊住著一家姓顧的人,顧家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以賣饃賣茶為生。清朝末年,為擴大營生,顧家后人顧二別子,把顧家饃發展為工藝品,傳承到今天已是第十七代。在清朝康熙年間,由家住沈丘老城的御醫劉璐,帶進皇宮敬獻給康熙帝品嘗,由此成為進貢皇宮的貢品。
顧家饃工藝考究,從選小麥到描彩勾花紋共72道工序,具有饃體渾圓,外型工整,無裂口裂紋,不歪不扭,立而不斜,臥而不堆;外觀潔白、光滑、锃亮,在陽光下如瓷般迎光閃亮;饃底部呈陰陽八卦圖形,構建了顧家饃的獨特商標。
1958年,當地政府為推廣繼承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組織大規模生產。1983年,顧家小花饃曾入選河南民間美術展,先后在北京、廣州等地展出。1989年,顧家小花饃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參展,再次令國內外民間藝術家贊嘆不已。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覽會上,顧家貢饃以特有的風味被評為金獎。2009年沈丘縣城關鎮因顧家饃面塑工藝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9年沈丘顧家饃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