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會響鑼是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距今有300多年歷史。傳說清朝乾隆皇帝,江南巡訪路經官會,當地官員為隆重迎接乾隆皇帝,集合了幾十名打鑼藝人在官會王氏兄弟的編排 下,創造了《官會響鑼》的藝術形式。
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銅鑼,鑼重四公斤,直徑約80 厘米。其打法有“七點鑼”(即節奏為四慢三快)、“九點鑼”、“十二點鑼”、“十六點鑼”、“二十四點鑼”。表演形式有“二郎擔山”、“獅子繡球”、“天女散花”、“寇準背靴”、“青蛙啃泥”等多種套路。
1998年,項城市文化館專業人員及知名舞蹈專家周學群深入官會采訪、挖掘、整理了這一民間文藝形式,經過大膽改編、創新的“官會響鑼”在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四項金獎;1999年,在“官會響鑼”基礎上創編的《項城鑼龍》,先后榮獲河南省“帝豪杯”舞龍大賽惟一金牌,并被授予“中原第一龍”稱號,在全國舞龍大賽中榮獲“山花獎”、“金獎”,并應邀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辦的迎澳門回歸大型廣場晚會;2000年,《項城鑼龍》在全國第十屆舞蹈“群星獎”比賽中榮獲銀獎。《項城鑼龍》的演出曾被《河南日報》、《文藝報》、《河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2010年9月赴山西大同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九屆中國(大同)云岡文化藝術節,并獲銀獎;2008年,官會響鑼被載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