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論東晉西晉書法(5)
2013/10/11 14:11: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筆致活脫,姿態奇崛,與章草名跡《急救篇》頗有不同,難怪文彭說:“平生所閱晉唐法書,不下數百卷,惟孫過庭《書譜》,懷素絹本《千文》、《夢游天姥吟》,顏魯公《劉中使帖》,更無遺恨。然枉自許可,或積習專攻,庶幾萬一。此帖之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學,不知其從何而起,從何而止,真可謂太古法書第一也”。又說此帖“有側筆,有扁筆,有渾厚筆,有露鋒筆。一點之內有三折。如茅土階,而氣象自別;如污樽杯,而意陶于太和之內。乍觀不能,愈觀愈可愛,仙哉!” 由此可見,后人對傳為索靖所書之《出師頌》評價均極高。
《月儀帖》可以說是歸在索靖名下的最為著名的作品。它不是尺牘,而是抄寫一篇供認寫信時參考的范文。《月儀帖》是索靖的代表作,章草,現存九章,可謂長篇巨制。此作簡練流貫,剛勁爽利,與索靖的《七月帖》風格相近。只是《七月帖》已經具有今草跡象,而此作純為章草。其字字獨立,字法森嚴,字勢險峻,波磔銳利而骨力堅勁。可以印證其書法度過瓘,有“銀鉤蠆尾”之勢的評述。如其中“發”字,每筆都出鋒,鋒芒尖銳,但都無纖弱之感,。可見其功力非凡。近人高二適先生稱此帖為“索靖章草,真跡無雙”。又云其“氣體高妙,清俊婉媚,章草中之第一”。我們現在所見的《月儀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不是索靖的真跡。盡管學者、書論家、書家對《月儀帖》頗有懷疑,卻沒有從根本上否認此帖源自索靖,而且對此評價極高。后世書家大多根據此帖遙想索靖書法的風采。此帖盡管不一定是索靖所書,但仍為章草范本佳帖。
《七月帖》,此帖流傳有序,北宋時墨本尚在人間,為宋《宣和書譜》所載御府收藏索靖四件之一。宋以后,墨本不見蹤跡,只有刻本傳世。最早的刻本是《淳化閣帖》本(附圖,見《中國書法全集》魏晉南北朝名家之150頁),后還刻入《絳帖》、《明寶賢堂集古法帖》等。此帖是尺牘,信筆而書,不像《月儀帖》抄書那樣經意。從章草書法的體格看來,《七月帖》缺少了幾分古厚的氣息,不如《出師頌》古樸典雅。此帖略帶縱引的筆勢,但上挑或平出的筆勢仍然明確,一些駐筆的“點”是頓而不引,字勢橫張而不內斂。與衛瓘的《頓首州民帖》合觀,《七月帖》的體勢明顯橫斜一些。
現在能見到的署名索靖的章草書跡除了以上三帖之外,在《淳化閣帖》中還有《載妖帖》有。此帖文辭古雅,頗類晉人,但書法風格與索靖其他書跡相去甚遠,故后人對此存疑頗多。筆者認為作為一個書家,寫出幾種不同面貌的作品并不算難事,只要作品的藝術水平高,在沒有十分確鑿的明證情況下,我寧愿信其是真的,因為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陸機,字士衡,吳郡華亭人。三國吳景帝永安四年生,西晉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61-303年)。陸機“少有異材,文章冠世。”與其弟陸云并稱“二陸”。吳亡后入晉,曾官太子洗馬、著作郎、平原內使等。陸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有集四十七卷,現僅存十卷,補遺三卷傳世。其中《文賦》是古代重要文學論著。陸機擅長行草書,唐韋續《墨藪》列其書為下之上品。王僧虔稱:“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宣和書譜》卷十四云:“陸機能章草,以才長見掩耳。”
陸機的《平復帖》為現存文人書家最早的而且最為可靠的真跡墨跡。此帖九行,寫在麻紙上。墨色微綠,好像是用松煙墨書寫。此帖為章草書,點畫簡率,用筆勁健,似乎是用挺健的禿筆寫成,時出賊毫,渾樸自然,不激不歷;橫向的筆畫短促,有俯仰之勢;縱向的筆畫長,是向左背右的弧形;扁長的字形,上窄下寬,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狀,但斜而能穩,頗有奇趣;雖然字字獨立,但相互間多見鋒勢相應的連貫形態;點畫很少用波勢,而波勢及挑畫常常表現為欲縱還斂,已向今草過渡。陸機此帖,向為世人所寶。明董其昌跋曰:“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數行,為希代寶。”明張丑云:“云間陳仲醇謂其書極似索靖筆詩。” 又云:“《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其復在《真跡日錄》中云:“為西晉明賢手跡,且章草奇偉,遠勝索幼安、謝安石輩乎。……翩翩自姿,真有畢世臨摹未能得其仿佛者。”楊守敬說《平復帖》“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陸機的這副草書,寫得比較隨意,有不少是習慣寫法,讓后世書家難以釋讀,平添了幾分神秘感。今人啟功先生說:“《平復帖》字作章草點畫奇古,校以西陲所出漢晉簡牘,若合符契。可證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為”。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出土的大量西晉簡牘和殘紙文書,其書法風格多與此《平復帖》相仿佛。北宋《宣和書譜》稱此帖為章草書,這與傳為索靖、衛瓘的章草書相比,陸機的草書雖然草法偽略不甚規范,但卻比較古樸,它的真實性則自然要遠遠勝過刻帖中其他西晉名家的草書。
西晉章草盛行,在上層社會中不僅章草名家輩出,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在藝術上達到盡善盡美的階段。在晉代簡牘、殘紙和磚刻出土以前,后人對章草書的流傳多憑輾轉摹寫和摹勒刻帖來認識。但要了解西晉章草書的真面目,了解這一時期的章草書的整體風格,就必須要依靠近代出土的晉代簡牘書、殘紙和一些磚刻章草。在近代不斷出土的晉代簡牘、殘紙中,有許多是章草書。這些西晉人直接書寫的墨跡,其價值遠比傳世輾轉相摹的摹本和刻本要高,是我們研究西晉章草真貌的極為寶貴的資料。西晉的草書,仍以章草為正宗,是習草的規范,但是章草的俗寫體更為常見。這些出土的晉代草書書跡大致可以分為尺牘草稿、書跡抄本、簡牘簿記、習字殘紙等四類。簡牘草書大都逸筆草草,結構散漫,多與敦煌漢簡上的草書相似。如《書不得等字簡》、《從胡當等字簡》、《計沃簡》、《何將簡》等。殘紙文書上的草書字,筆體各異:《樓蘭殘紙》、《何必》,筆畫渾厚凝重,不但有粗重的波磔,而且有尖銳的挑筆,行筆一絲不茍,結體取橫勢,橫向的筆畫平直,大體上是遵循章草的書寫法則的;《濟白守殘紙》、《復意》,行筆流暢,筆畫粗細變化豐富,結體已經有今草的意味;《五月二日》殘紙,共四行,第一行字形較大,后三行字形較小,首行結體橫向、用筆渾厚,是章草法式,后三行筆畫婉轉流便,結體已多有下引的映帶,近似衛瓘的“草稿”之體;《急奇觚》殘紙,是晉代兒童啟蒙的字書,前四行為隸楷過渡時的字體,后四行為章草書。此殘紙為民間學習所用,從這里可見章草書在民間的流行情況;《華玄殘紙》,橫畫平直,筆勢流轉,縱引的筆勢在末行的“莫使”處達到極致,二字是一筆連屬而下,是西晉草書中極少見到的現象。
現在能見到的出土西晉磚刻章草書跡,著名的有《晉咸寧四年呂省磚》、《獨良良磚》、《宋鴨子磚》、《周伯孫磚》、《嘉峪關晉墓磚刻》以及《郭永思書簡殘磁片》等。如《咸寧四年呂省磚》和《周伯孫磚》同時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網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