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保真(中)當年唱紅周邊縣區
今年農歷三月三,在第十屆盤古文化節民間藝術表演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南墜子尹喜派傳承人王崇賢、張振甫、陸繼山幾位老藝人的河南墜子古腔古韻的表演,引得領導和游人陣陣喝彩。
河南墜子,有著濃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鮮明的中原民族風格,唱腔優美動聽,雅俗共賞,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后來經過百余年來的發展,形成了秋、劉、韓、尹四派。泌陽縣境內的河南墜子尹喜派,鼎盛時期,全縣有上百人在全國各地演出。
如今,泌陽縣尹喜派健在藝人僅剩數人。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輝煌,而今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泌陽縣雙廟街鄉的尹喜派十六代傳人王崇賢、張振甫、金保真。
農家小院里的“墜子俱樂部”
在泌陽縣雙廟街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趙志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該鄉桑盤村,還沒走進村委會院,優美動聽的唱腔伴隨著弦聲已飛進耳中。
進入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只見她左手打著簡板,右手表演著。坐在她旁邊拉弦的是兩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一人手拿墜胡,另一人拉著弦子,腳還隨著弦聲有節奏地踩著“木魚兒”。
十幾位村民不時地鼓掌叫好,幾個孩童聽得手舞足蹈。
趙志強介紹說,站在中間的那位是師妹金保真,踩著“木魚兒”的是小師弟張振甫,在一旁合拍的是大師兄王崇賢,他們就是尹喜派傳人。這3位老藝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小師弟張振甫家里聚一聚,張振甫家就是他們的“墜子俱樂部”。
說唱了半個世紀
談起從藝經歷,王崇賢感慨不已。
1962年,王崇賢開始在全國各地演出。河南墜子尹喜派自“文革”后期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一直處于繁榮時期。當時,他們經常在村里表演,農民們稱之為“說書”。演出收入并不多,大多以糧食為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