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商業模式”
——專訪侯建芳
“我從沒想過放棄,就這樣堅持一直往前走”
經濟視點報:從創建雛鷹養雞場到雛鷹農牧成為生豬養殖第一股,很多人認為你的創業故事十分傳奇,你也被稱為“養豬大王”,請談談創業歷程?
侯建芳:1988年高中畢業后我參加了牧專的短訓班,學習了23天。那年冬天回來我就東挪西借了200元交訂金養了一些雞。1989年開始養豬,養了十來頭豬,當時行情好,合計賺了一萬多元。
到了1995年雞發病,前幾年賺的錢一下子賠完了。歸根揭底還是技術不過硬,5000多只蛋雞死了剩700多只,同時豬也出問題了。隨后從2003年非典,2004、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高熱病,但是每次打擊我們再進一步,每一次打擊都會抓住機遇,都有一次跨越式發展。2004年建成種豬場并開始大規模養豬。隨后,養雞規模就穩定了,至今80萬套,業務比較穩定。
經濟視點報:創業過程中有沒有特別難的時候,是怎么挺過來的?
侯建芳:特別難時就在1995年和2003年。1995年可以說是資不抵債。2003年是因為非典東西賣不出去。當時我給員工開會,說公司遇到很大困難,但一定會扛過去。如果大家有顧慮可以離開,沒有就繼續奮斗,但要等到非典后才能發工資。
同樣,我也同樣告訴農戶,覺得公司有前途繼續跟著公司干,完全按合同執行,按保護價收購,不讓農戶賠一分錢。比如當時公司種蛋價是3毛,給農戶的結算價是6毛。但利潤要打欠條,非典過后再結賬。另外農戶確實有困難,可以向公司預借500塊錢。
2003年我們又把雞強制換羽一次。當時就想,換羽成功公司賺50萬,如果失敗虧5萬。因為換羽雞會不吃料,有風險農戶不敢換,我就承諾,平時保底利潤一萬八,換羽保底兩萬三。但我堅信一定會成功,我做過試驗,16只雞餓了18天,還有14只存活。結果非典5月底就結束了,非典后種蛋價漲到一塊一。公司大賺了100多萬,員工和農戶一個也沒有損失。
經濟視點報:當時有沒有睡不著覺,最苦最累時怎么調節的?
侯建芳:睡不著覺是肯定的,但我在員工面前從來不會表現出來。所以我給公司員工開會講,非典來了對雛鷹公司來講,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因為有好多人扛不過去,扛過了就有機遇。好像是在給員工打氣,其實當時心里壓力很大。
那時我經常夜里二三點就醒了睡不著,然后就起來,心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很多思路也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經濟視點報:你的成功也是一個傳奇,有沒有什么要素和密訣在里面?
侯建芳:沒啥要素,我自己也沒感覺,就這樣過來了。那時候啥法都想了,也找領導從信用社貸款,很艱難。同學、朋友能借都借。每天起床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問誰借錢,2003~2005幾年都是這樣過的。我從沒想過放棄,就這樣堅持一直往前走。
“讓農戶賺到錢是硬道理,農戶賠錢雛鷹有責”
經濟視點報:有人評價“雛鷹模式”開辟了中國生豬養殖的一條新路子。請談一下雛鷹模式的發展歷程和精髓。
侯建芳:雛鷹模式是我設計的,從2001年開始,在運行中逐漸改善,到2006年才完善。
雛鷹模式核心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農戶掙錢,公司肯定也會掙錢。這個行業對責任心要求很高,如果沒有責任心肯定收益不大。萬一養不好,公司會給農戶一個保底利潤;行情好時,公司賺得相對較高。因為承受和抗風險能力差,農民兄弟不求賺得很多,但不會賠錢。公司承擔的是價格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戶承擔的是養殖風險。保證農戶每年都有利潤,沒有后顧之憂,他就會踏踏實實跟著公司干。所以公司和農戶間的配合也很默契。
雛鷹模式還有兩條大家不太理解:一是讓農戶賺到錢是硬道理。就是不要給農戶講大道理,賺不到錢他是沒積極性的。二是農戶賠錢雛鷹有責。農戶是跟你干的,是要掙錢的。最終的結果是共贏。只有共贏,就是公司賺錢也不多,農戶賺錢也不多,但綜合起來很多。最初公司中層也不理解,但當農戶得到實惠之后推動公司發展的時候,這種模式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經濟視點報:特別是公司危難的時候,農戶都不會舍棄公司。
侯建芳:是的。特別在非典、禽流感的時候,很多人給我們提建議,說這樣不行,不合適。非典是全國性的,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農戶適當賠一點是合理的。先考慮農戶的正常利潤,有悖常理。我就說我們找到了一種捷徑。因為讓農戶賠錢輕則是不守合同、不守信用,重則是不干。最終結果,公司不守信用,就意味著公司破產。所以從管理上來說,歸根結底這是公司管理上的責任。
經濟視點報:雛鷹農牧的核心競爭力在哪?最令你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侯建芳:雛鷹農牧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公司的商業模式。常規的合作模式,農戶合作量是時多時少,但我們的農戶一直上升,沒有退且每年都大幅度上升,因為他們對公司有信心。最令我得意的是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團隊。其實聲譽出來后,保住是很難的,老板想得再美,公司下面的執行力不好也不行。如果是公司傷透了農戶的心,那就另當別論了。
“下一步雛鷹有可能進軍終端,走專賣的路子”
經濟視點報:從做實業到成為“生豬養殖第一股”。雛鷹是如何實現這個過程的。為此,雛鷹農牧都付出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努力?
侯建芳:我覺得最大的因素,是公司很規范,另外我們的發展速度很快,從來就沒停止過。上市需要的一些手續很多,但好在公司在之前一直都很規范;還有職能部門都很支持,政府也很支持,特事特辦。另外一點就是整個公司團隊是比較強大的,一直在持續推動發展。公司9月15號掛牌,我們整個團隊國慶節都沒休息。在公司上市前的一兩年,特別是公司關鍵部門一天時間都要做一天半的活,包括我沒有12點之前睡過覺。
經濟視點報: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雛鷹作為一個純養殖企業為何能夠成功上市。
侯建芳:有人一直好奇一個養豬的能夠上市,簡直不可思議。那是他不了解雛鷹公司。雛鷹公司是200塊錢起家,規模小時,每年的增長率在100%以上,近幾年基數大了增長率也是50%。比如我們明年的銷售目標是160萬頭,雛鷹完全可以達到260萬頭,但管理跟不上,這是問題。我們是有意將發展速度保持在可控范圍。
經濟視點報:雛鷹農牧上市前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突然有錢了,有沒有膨脹的感覺?
侯建芳:個人花錢沒什么變化。就是公司原來想干不能干的,現在可以干了,理想可以實現了。
經濟視點報:今年上半年,雛鷹在三門峽三個縣投入巨資拓建全球最大的生態豬養殖場。現在項目具體進展到了哪一步?
侯建芳:進展速度比較快,現在投入幾千萬了。
經濟視點報:今年能不能吃上原汁原味的成品生態豬肉?
侯建芳:今年出不來,因為豬的飼養期是一年。明年8月份能出欄。到時候就能讓國人吃上放心的生態肉,這是我們的責任。
經濟視點報:有人質疑在三門峽建那么大的生態基地難說雛鷹農牧有圈地嫌疑。有沒有這回事,你怎么看待?
侯建芳:這就像有人懷疑雛鷹農牧一個養豬的企業能上市一樣,結果我們還是上市了。事實上40萬畝,養100萬頭豬,投資40個億,我心里非常有數,一定是要這樣子去做的,但也一定有人不相信。
生態豬養殖有幾點:一,既然要搞生態養豬,就要有空間,我們不是在炒概念,是要真真正正生產看得見摸得著、經得起檢測調研、而且能吃得出口感的生態豬肉,這才能有可持續性。二,目前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全國性的品牌,我的目光是瞄向全國,甚至是未來走出國門。要多養你得有保障,一是飼養的時間和周期要有這么長;二要讓它在外面跑,多吃些藥材野草蔬菜等,這樣豬肉的口感才能上去;你還要經過雜交改良地方黑豬品種。三,養100萬頭豬,不僅養,我還得讓它們回來。所以我得打成固定數量生豬飼養的格子,在一個40萬畝地里劃上6000個田字格。四,三門峽都是山地,養豬要外運就得修路。單修路就得從鄭州修到上海這么遠,這樣花錢就很多。五,由于生長周期長,豬舍面積至少是普通圈養面積的2倍。還要在山上給豬蓋房子,建筑面積會很大。水電管道也要走很遠。同時在山區打一口井要100多萬,成本很高。包括在山上蓋房,一平米還要多花200元。
所以,有人想不通,我們可以理解。兩三年后,生態豬肉出來,同時豬場全部蓋好他們就知道真的假不了。
經濟視點報:請你談談雛鷹農牧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
侯建芳:2015年的目標是500萬頭,同時會拉長產業鏈。下一步雛鷹有可能進軍終端,走專賣的路子。同時我們會建立可追溯系統,舉個例子:你吃了一塊肉,能夠追溯到哪個場、哪棟舍、哪個飼養員。(原標題:侯建芳:傳奇創業的背后 堅守實業主線)